一路走来,我们似乎都在追寻一种“快”感。
学习要快,快一分就可以甩开一操场人,所以一刻不敢停歇;
吃饭要快,快一点就能留出更多时间做事,所以细嚼慢咽成了奢侈;
工作要快,快一点就能尽快升职加薪,所以家里单位两点一线成了生活常态......
但如果你要问,这样的生活快乐吗?我想很多人都会为之一愣。
因为从小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要快,却从来没人跟我们讨论什么是快乐,也没人问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
清华教授宁向东曾感慨:
“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
我们一刻不停地奔跑,习惯把生活塞得满满当当,总以为生活最难的是一往无前,可随着年龄渐长才发现,原来最难的是慢下来。
01
《吕氏春秋·义赏》中有这样一段话: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
意思是说,排完池中的水,哪能捕不到鱼呢,只是来年就没有鱼了。
适用到生活中其实就是:一刻不停歇的人,当然可以更快接近成功,但也一定会透支自己。
我有个亲戚家的小妹。
因为出身贫寒,所以她执着地想在工作上取得成绩,以迅速赶上身边那些条件优渥的人。
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她能做到完美,工作范围外的事,她也努力去做,明明是双休,愣是被她干出了007的即视感。
的确,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她的晋升就像是坐了火箭,毕业短短一两年时间,就甩开同龄人很远。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她不规律饮食、睡眠带来的种种后遗症。
没多久,她就被医生警告,回家长期调养,好不容易积累的一切瞬间归零。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网上看过的一句话:
“短期的过度用力,极易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挫伤,真正的高手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投入。”
的确,现在的人都很“快”,因为稍微松懈,就可能被时代的洪流抛弃。
但我们似乎忘了,要在什么年纪取得什么成就,要过上什么样的人生,不该是被贩卖焦虑的短视频催促出来的,也不是跟身边人的比较中得来的,更不是被所谓的“快”感支配的。
欲速则不达,在拼命奔赴未来的同时,我们真正要考虑的永远是:眼前的“快”,是为了长远的幸福。
我想人生最无奈的,莫过于匆匆忙忙把一辈子的苦尝完,却再没了享受甜的机会吧。
人生就像马拉松,眼下的不松懈,是为了更快接近目标。但如果,我们时刻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对待它,反而跑不到终点。
人生如弓弦,有张有弛,方有力量啊。
02
小妹后来跟我说,经过这件事,她终于明白:想要持续性成功,就必须学会间歇性休息,只有感受到生活应有的样子,才能更好的追求向往的人生。
是啊,谁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取得最大的成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
可能我们终极一生,也达不到别人的起跑线,或者别人都在努力奔赴的生活,却未必适合你。
最近看了由胡歌、高圆圆主演的电影《走走停停》,莫名觉得治愈。
这个片子不像其他励志片,一味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相反,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人生方向:不要被世俗的成功捆绑,永远不要管别人说什么,但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这个意思并不是说,要鼓励大家成为一个废柴,而是要我们看清,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和生活和解的过程。
片中让人感触最深的一幕,是晚高峰时,吴迪跟冯柳柳再一次相遇,他们的车辆在洪流里停停走走,走走停停。
这就像他们的人生,虽然都想往前奔,但又不得不停下来休整,然后等待下次可以把油门踩到底的时刻。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走了很远,却发现自己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因此,我们的生活不该只有忙碌,特别是瞎忙。
相比没头没脑日夜赶路,我们更需要的,是每过一个阶段,就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回顾总结一下来时的路,并看一看前方的路,这既是放松,更是调整。
实现梦想很重要,但做适合自己的努力,让幸福也跟上脚步更重要。
03
作家蒋勋曾提到: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
弓弦不能老紧着不放,人如果没有适当松散也是坚持不住的。
人生很多事,都是急不来的。
在努力奔赴未来时,要尽力,但也要注意控制,别太“快”。
努力改变命运,自然是最好,但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慢一点也没有关系,要知道,只要迎风而行,停一下也会到达终点。
适当的慢,也是为了让我们找到自己的节奏,哪怕最后我们还是过不上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但至少我们能过上最适合自己、最长远的人生,也算不负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