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8.5.14-5.21(人间词话、叔本华)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8.5.14-5.21(人间词话、叔本华)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23:25 被阅读0次

    一、2018.5.14本节思考题: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摹本和理念的差别,你现在可以说出摹本是不完美的,短暂的,理念是完美的,永恒的。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差别呢?还有一个问题:当你以直观看到理念,你到底获得了什么呢?普通人会说你获得了审美享受,但叔本华会说:你因此获得了自由,或者说你涅槃了。审美和佛教修行竟然殊途同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你已经听完了“佛学浅谈”系列,应该不难答出这个问题。

    答:1、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摹本和理念的差别,你现在可以说出摹本是不完美的,短暂的,理念是完美的,永恒的。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差别呢?

    ①简单说:“摹本”受时空和因果关系的限制,不是孤立的存在。“理念”是孤立的存在。

    ②……所以,这只鸡蛋(摹本)不仅被限制在时空坐标上,还被限制在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因果关系里。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有存在的时间和地点,有血统上的渊源和所有权上纠纷,所以它不是“鸡蛋”,而是“这只鸡蛋”。

    ③而理念的鸡蛋既不是“这只鸡蛋”,也不是“那只鸡蛋”,而仅仅是“鸡蛋”,是一种摆脱了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孤立的存在。

    2、还有一个问题:当你以直观看到理念,你到底获得了什么呢?普通人会说你获得了审美享受,但叔本华会说:你因此获得了自由,或者说你涅槃了。审美和佛教修行竟然殊途同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①首先要明确一个结论:因果律必须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础。

    (这个结论并不很难理解,因为因果律是对“关系”的表现,而“关系”要么是时间上的,要么是空间上的。比如在鸡生蛋这件事上,鸡是蛋的原因,蛋是鸡的结果,在空间关系上,蛋从小变大,从鸡的体内排出体外,在时间关系上,从孕育到下蛋,一定有个时间过程。那么我们不难想象,一旦没有了时间和空间,因果律也就不存在了。)

    ②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摆脱因果律。

    (因果律在佛学体系里的对应概念是缘起和业力,只不过佛教把业力从道德角度做了善与恶的分类。业力织成了一张大网,众生的生死轮回全在这张大网里边,修行的目的就是从这张大网里边跳脱出来,从此再也不受因果律的束缚了。)

    ③在叔本华所谓的审美直观里,人处于一种自失的状态,摆脱了时空,同时也摆脱了因果律,用佛学概念来讲的话,这其实就是涅槃状态。

    (只不过人不会永远自失,总还会回过神来,而一旦回过神来,时空和因果律就会重新把人束缚住。)

    二、2018.5.15本节思考题:现在你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常用二分法来看问题,比如说阴阳、是非、善恶,看一个人要一分为二地看,想一件事要从正反两面来想,但康德的十二范畴为什么每一类里都是三分法呢?你能不能找到规律?

    答:①康德找出来的十二范畴分为四个大类,每一类都有三个范畴。

    A、第一类是量的范畴,包括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

    B、第二类是质的范畴,包括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C、第三类是关系的范畴,包括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被动。

    D、第四类是模态的范畴,包括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

    ②我们可以先来看看第一类的三个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和全体性。

    A、前两个范畴显然是从二分法来的,你可以把它们简单理解成“一”和“多”。如果你们公司发福利了,发的是苹果,那么你领到的苹果要么是一个,要么是多个,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B、但是,无论你领到的苹果是一个还是多个,总之都是属于你的那“一份”,“一份”就是整体性。

    C、“一份”里边也许只有一个苹果,也许有一万个苹果,所以“一份”虽然表现在数目字上仅仅是“一”,但包含的内容其实是“多”。

    D、用康德的话说,全体性不过是作为单一性的复多性。

    E、如果请黑格尔来看这个问题,他应该会说:单一性是正题,复多性是反题,全体性是合题,这一套“正反合”就是辩证法的标准套路。

    三、2018.5.16本节思考题:这样的哲学真是满满的负能量啊,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从悲剧人生中解脱出来呢?叔本华貌似有义务来扮演佛陀的角色。你可以替他想想,从他的哲学理路出发,我们能不能让悲剧的人生不那么悲剧呢?

    答:1、这样的哲学真是满满的负能量啊,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从悲剧人生中解脱出来呢?

    ①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观点是:宇宙的本体是意志,意志是盲目的冲动,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生存繁衍。我们都是意志的傀儡,生活的主色调就是痛苦和无聊,其间点缀着短暂的快乐。

    ②从悲剧人生中解脱的办法要从病因上去找。既然我们知道了意志是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来降低意志的活跃度。

    2、叔本华貌似有义务来扮演佛陀的角色。你可以替他想想,从他的哲学理路出发,我们能不能让悲剧的人生不那么悲剧呢?

    ①按叔本华的美学解脱论,我们可以在艺术创作与审美的时候悠然静观,物我两忘,摆脱时空与因果律的羁绊,也就暂时挣脱出意志的魔掌。

    ②这就意味着,审美一定与功利心和欲念绝缘。

    ③当我们进入了审美直观,就可享受一下点缀在悲剧人生里的短暂假期,让悲剧的人生不那么悲剧了。

    四、2018.5.17本节思考题:现在请你回顾一下《人间词话》另外一段很难理解的话:“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诗人为什么还分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呢?《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作者明明是小说家,李后主明明是词人,为什么都变成诗人了呢?《人间词话》后文又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一个亡国之君怎么就像佛陀和耶稣一样承担起全人类的罪恶呢?这就是今天的思考题,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答:1、诗人为什么还分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呢?

    ①从常识来看,社会阅历深,擅于描写广阔世情的就是客观诗人,相反,社会阅历浅,专注描写自己内心感受的就是主观诗人。

    ②这样的理解不算大错,但为什么不用阅历深浅来区分,而要用主观和客观来区分呢?

    ③因为这是叔本华的分类法,更加深层的涵义还要到叔本华的哲学里去找。

    ④在叔本华看来,一切文学艺术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直观来认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短暂地摆脱意志的操纵。

    ⑤从这个功能意义上来说,文艺作品的主观性越弱,效果就越好,因为主观性是和欲念紧密相连的,而欲念的本质就是意志。

    ⑥所以叔本华给文学体裁做了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序:

    A、位于最低端的是抒情诗,它的主观性最强——主观诗人

    B、史诗比抒情诗高,小说比史诗高,戏剧最高。

    C、而在一切戏剧类型里,悲剧是最高级的,因为它不但和其他戏剧类型一样把主观性降到了最低,而且揭示出了人生的本质,也就是无穷无尽的苦难。——客观诗人

    (观看悲剧会让我们对人生感到绝望,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人生追求,更愿意选择清心寡欲的生活。而清心寡欲,乃至于彻底禁欲,才是摆脱意志魔掌的最优方案。)

    ⑦结论:写抒情诗的是主观诗人,写悲剧的是客观诗人。

    2、《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作者明明是小说家,李后主明明是词人,为什么都变成诗人了呢?

    ①把小说算在诗歌范畴里,这来自古老的西方传统。比如《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作为荷马史诗算诗歌,但从内容看,应该算小说。

    ②荷马时代也有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诗歌,它们自成一类,叫做抒情诗。

    ③华夏文明并没有史诗传统,唐诗宋词如果按照西方标准来做分类的话,几乎都可以算作抒情诗。所以说李后主是诗人,这并没错。

    ④说《水浒传》和《红楼梦》是诗,从史诗立场上看也不算错。

    ⑤综上所述,《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作者、李后主都可以算成诗人。

    (按叔本华的观点来分,李后主是主观诗人,曹雪芹是客观诗人。)

    3、《人间词话》后文又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一个亡国之君怎么就像佛陀和耶稣一样承担起全人类的罪恶呢?

    ①叔本华认为,主观性属于平庸之辈,而所有富于创造性的天才都是客观的。

    ②按照叔本华给文学体裁做的由低到高的排序,南唐后主李煜属于平庸之辈的主观诗人。

    ③王国维在这点上并不赞同叔本华,他把客观诗人和主观诗人等量齐观,并不认为一首几十字的小词一定比一部百万字的小说低级,因为小词也可以高度客观,写出普遍性,比如李后主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④这个观点在几十年来遭到学界的各种攻击,因为它太有哗众取宠的腔调了。像李后主这样一个活得很自我的亡国之君,连自己最基本的责任都想逃避,哪有半点“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呢?

    ⑤但我们从叔本华那里就很容易理解王国维的意思,他无非是说李后主笔下的悲伤写出了客观性、普遍性,触及了理念层面,表面上虽然写的只是一己之悲,这悲伤还一点都不值得同情,但实质上写出了人类共有的悲伤,会超越时空,被所有读到它的人感同身受。

    (⑥有对比才好判断。王国维拿宋徽宗的《燕山亭》举例,说这首词写的也是亡国之君的自伤自怜,但和李后主的词一比就显得小了。

    ⑦我们只看《燕山亭》的前两句:“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zhuó)胭脂匀注。新样靓(jìng)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词句描写杏花,又是雕琢,又是用典,然后从杏花引申到亡国的悲情。

    ⑧这首词其实很受历代词家的推崇,但从王国维的视角来看,它表达的悲伤太个别,太没有普遍性了,换句话说,它表达的只是“这个”悲伤或者“那个”悲伤,而不是摆脱了“关系、限制之处”以后的全人类的普遍悲伤。

    ⑨除非你和宋徽宗有同样的身世,同样的性格,否则很难产生共鸣。即便你有条件去共鸣,这共鸣来得也太慢,因为这首词的修辞太雕琢了,情绪太扭捏了。

    ⑩再看李后主的词,悲情扑面而来。无论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还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哪怕是今天一个毫无人生阅历的中学生来读,任何一点琐屑的小忧伤都容易使他在词句里被触动。但让他去读“裁翦冰绡,轻叠数重”,他一定不会有任何感受。

    ⑪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后主的词写得“不隔”,宋徽宗的词缺点是“隔”。“隔”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容易让人运用理性去思考,而“不隔”的诗句使人直接进入审美直观。)

    五、2018.5.21我的问题是:在今天的内容里,我隐含地用到了两个典故,你能够发现它们吗?

    答:(来自2018.6.4加餐,揭晓典故二则)你好,我是熊逸。之前在“熊逸书院”的结束语,我留下了一个找典故的小问题。说是有两处典故,其实第一个典故我隐藏在了红包分享的标题里,所以几乎没人发现。我在留言里看到SHAWN鲁同学准确找到了第二处,热烈祝贺!

    (1)最后的致意

    红包分享的标题叫“最后的致意”,这也是“读书方法”那篇文章第一稿的标题,后来觉得气氛有点伤感,就把它藏起来了。“最后的致意”原本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当中的一篇故事。

    一战期间,柯南•道尔在法国阿尔贡前线见到了指挥官乔治-路易斯•亨伯特将军,将军大概把小说当成了新闻报道,问他福尔摩斯先生有没有在英军服役。场面一下子尴尬起来,柯南•道尔磕磕巴巴地回答说:“将军,他年纪太大了,没法服役。”

    这是1916年6月的事情,翌年,1917年9月,持续刊载福尔摩斯故事的英国《海滨杂志》(The Strand Magazine)当真发表出一篇福尔摩斯老骥伏枥,扔开退休生活为国家服役的故事,题目就是《最后的致意》(His Last Bow),给这位名侦探安排了一场高规格的谢幕。但是,请相信我,这个故事一点都不好看,因为它调动的并不是读者的好奇心,而仅仅是一战期间为英国人所独有的爱国主义情怀。

    1917年10月,单行本《最后的致意》出版,收录的作品除了上述这部同名短篇之外,另有7部短篇,给小时候的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威斯特里亚寓所》和《魔鬼之足》。

    (2)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

    第二处典故藏在这句话里:“一瓶水!一瓶水!用我的王国换一瓶水!”

    它来自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理查三世身陷重围,战马也死掉了,只好徒步奋战。

    莎剧经常被换上现代背景重新演绎。1995年电影版《理查三世》把剧情的时代背景设定在二战,于是在决战的时候,伊恩•麦克莱恩扮演的理查三世全套纳粹打扮,坐在一辆军用吉普上对战“盟军”坦克。吉普很快被逼到绝境,轮胎失去了抓地力,徒劳地空转着。如果按照莎翁的剧本,这正该是那句经典台词爆发出来的时候了。

    但问题是,在机械化大军团作战的时候,到哪里去找马呢?要一匹马又能有什么用呢?理查三世想要的应该是一辆坦克才对。但是,经典台词绝不能改。这真考验导演的功力,于是我们看到,理查三世坐在开不动的吉普上,气急败坏地狂呼着:“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

    是的,台词没改,轮胎空转的特写镜头向观众暗示:台词里的“马”应该指的是德国老字号的马牌轮胎。

    马牌轮胎早已经打入中国市场了。如果我来为它设计广告,一定会借用这个现成的典故,多有气势啊——这就解释了我为什么注定会下岗,沦为山沟里的一名“隐士”,只会翻一些不接地气的故纸堆跟你们讲。^_^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8.5.14-5.21(人间词话、叔本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nc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