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慈禧太后,她可真是一位传奇人物。
作为在封建男权社会主宰大清朝长达48年之久的女性领导人,她笑靥如花、心思缜密、运筹帷幄、手腕高超,一会儿联合恭亲王奕䜣清洗肃顺等政敌,一会儿打破“后宫不得干政”的清廷宫诫来垂帘听政,一会儿借“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去杀她恨之入骨的洋人,一会儿见风使舵联合"洋枪队”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据说,她害死了慈安,逼死了同治的皇后,淹死了珍妃,毒死了光绪皇帝,玩死了一个个的政敌。但是她居然精神抖擞的活到了七十四岁。这种旺盛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论起慈禧的养生之道,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她这个人,从来不信清心寡欲、积福长寿那一套。相反的,她极任性。
对比康熙皇帝不爱肉食,常常以“养生之道,尤以饮食为要义,朕自御极以来,凡所供馔肴皆寻常品味”的饮食标准要求御膳房给他炮制一些猪油炒白菜、猪油炒芹菜、猪油炒胡萝卜、酱烧茄子、盐韭菜茄子、腌水焯酱瓜、水焯白菜心等家常素菜,老佛爷一顿饭一百多道菜这种常规标准,肉食占了很大比重。御膳房每天给慈禧预备的食材为:“盘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时令蔬菜十九斤,各种萝卜六十个,苤蓝、干闭瓮菜各五个,葱六斤。调料玉泉酒四两、酱及清酱各三斤、醋二斤。8盘240个各种饽饽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枣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光谈荤菜,都能端上八九十盘不重样的。
慈禧极爱食荤。
众所周知,她爱吃鸭子。如“清炖肥鸭”这个菜,算是慈禧每顿必点的佳肴。做法是把老鸭拔毛去肝脏,洗干净之后进行腌制,再装入磁罐子里蒸个七十二小时,一直蒸到鸭子肉酥骨软,用筷子夹着鸭头一揎,能把鸭皮整片剥下来。除了“清炖肥鸭”,慈禧每顿饭的菜单里多是熏鸡烤鸭炸猪皮焖牛肉煨羊腿。哪怕到了晚年牙齿松动的程度,她都喜欢吃猪肉。御膳房的巧厨专门为她定制了“樱桃肉”——一种把上好的猪肉切成棋子般的块头,佐以新鲜樱桃,一起装在白磁罐里加清水煨煮。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对于平素不爱运动的老年人,并非上选。慈禧不管不顾,开怀大嚼。对于她,吃得健康不如吃得快活。只要能让她吃快活,大清朝的国库存银数量是多是少无所谓。
慈禧每一顿的膳食,她尝过的不到十盘,剩下的等她离开餐桌一律撤下,或倒掉或分给太监宫女们。下一顿继续上新的。有一年慈禧去奉天,火车上足足腾出四节车厢给她当御膳房,另开了50座炉灶,分配了100个厨子,坚决不能降低伙食标准。这种奢侈作风,若是康熙、雍正、乾隆地下有知,估计气得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过于喜欢肉食的慈禧易患肠胃病。由于久坐不动,加上朝政与后宫事务烦身劳神,慈禧在政务之暇,她的休闲活动不过是看戏、逗狗、玩纸牌等。偶有行走,她又踩着不利于快走或者慢跑的花盆底。所以慈禧的身体,常患有气滞、食积、泄泻等病症。
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的慈禧脉案载: “庄守和、张仲元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稍弦,右寸关沉滑。胃气壅滞,头目不爽,谨拟升清降浊之法调理……”
慈禧脾胃不通,却不靠锻炼身体来疏导,只靠中药汤剂来缓解。自然治标不治本。加上她还有一种特别嗜好“喝人奶”,就给她的饮食又增添了油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到了五十岁以后,肌肉量开始减少,钙质大量流失。补充优质的充足的蛋白质的确有助于老年人减缓衰老。但是,有胃肠生理功能性障碍的人,吸收大量乳糖,反而让身体难以分泌足够的乳糖酶。没有乳糖酶,人体肠胃的乳糖不能得到分解,就会刺激肠道,加重腹泻,并在大肠中引起胀气,不利于养生。
慈禧不懂得这个道理,每天定打不饶地进食大半茶碗的人奶。她的目的是图驻颜,却是加重了肠胃负担。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的慈禧脉案载:“太医施焕诊得慈禧太后脉两寸关弦滑而数……口渴,左肋痛不可忍,心悸,烦热难受,小便频数,大便泄,喉中痰涎沥沥有声,乃胃热肝燥、肾不摄津所致。曾仿饮一溲一之消渴处理,用此方治疗,希冀取效”。
慈禧除了爱喝人奶,也喜欢喝牛奶与奶茶。除了正餐,她还爱吃点心。什么麻酱烧饼、油酥烧饼、白马蹄、萝卜丝饼、清油饼、焦圈、糖包、糖饼与素什锦或卤鸭肝、卤鸡脯等卤制品,没一样不是高糖高油盐,导致她后来又患了脱发症。《脾胃论》有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气血生精。脾胃虚弱,毛发脱落。慈禧一生爱美,极其注重容颜保养。她从中年开始就因洗头落发或者梳头落发而责打太监。包括大太监李莲英也没躲过去。李莲英曾经挨打就因为他给慈禧洗头弄掉了一些头发。李莲英只好招来太医李德裕,给慈禧研制治疗脱发的药方。《清宫医案》中提到的“香发散”就是李德裕用玫瑰花、零陵香、檀香、公丁香、大黄、丹皮、细辛、白芷、辛夷、苏合油等药材制作的药粉,确实有促进毛发生长之力。但是慈禧的脾虚与肠胃病没有根治,她晚年又出现了多种并发症,最终死于光绪三十四年的初冬。
慈禧死前,她的神智还是极为清醒的。她连发三道手谕,安排了傅仪继位。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真是“好人命短,恶人长寿”……话说回来,慈禧就是再活个一二十年,也躲不过辛亥革命。关键看生活的质量与身体的健康,后人能否以前车之鉴,做后车之师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