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主要观点:
情过,即是心体之正有失。
我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有万种、万分的悲痛,但没有一种凭借它本身可以致命。致命的都是人的私意,在这本该适中的悲痛中添加的一点私意。这点私意就是心田中的恶草,就是需要”格“的物。感觉每天在跟我打交道的不是别人,就是心中的这些私意,所有过甚或是不及的情感,都是因为私意蒙蔽了本心。本应喷涌而出,而又自然其然的情感。有些理解《传习录》中的另一段话,”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写今天的内容之前,我内心真是有些烦躁到极点了。也是因为”过即是私意“。找到这个解答似乎是一种治愈。写今天的内容还有另一种开心,来自创作的乐趣。太多日常中,人的快乐被定义为电影、游戏、购物、旅游等消费行为。但快乐似乎可以来自于很多很多的事情,但很明显,它不等于这件事情。就像是打游戏,你快乐;但如果第二天有一个对你很重要的考试,你今天还在打游戏,那么打游戏,你还是快乐的吗。快乐究竟来自哪里呢?我现在有的答案是:只要你的力量用在你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就是快乐。不管你是想打游戏、看电影,还是想读文献、搞科研,只要是你内心真的想做的,你去做就会产生快乐的感觉。被打着快乐标签的事情蒙蔽,这就是私意,被无视的你内心的真实感受,就是你的本心。去除私意,光复本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快乐。
到这里想到了我一向认同的事情:快乐和优秀是同一件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