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四起的年代,大多数家庭下教育的孩子一出生仿佛就知事故,不哭闹,不叫喊,听话得过分,驯良得吓人。鲁迅先生家的孩子面貌却不拘谨,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便被同胞误认为是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打。
仿佛是为了与战争相呼应,大人们都心有灵犀的闭住了嘴,双脚也不愿意踏出家门,像是住在结界里般,于是,养出来的孩子低眉顺眼,唯唯诺诺,仿佛这样就能免受日本人的戕害。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像化工厂排水口周围的泥土,原本土地能培育出花朵,但是被化工厂的废水毫不留情的污化,没有纯澈起来的机会,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中国小孩和日本小孩,造成两者相似而又相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究其根本,本质相同——都是孩子。可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性格也大不相同。如果将野外的花儿与温室中的互换角色,野外的花儿不久也会是一幅娇滴滴的模样,因此,日本人属于入侵者,抢了温室还要将温室中的主人赶出去,原来衣食无忧的花儿在野外受尽了天寒地冻,烈日酷暑,美丽的身躯被现实击打,不再娇弱,但也不再美丽。花儿学会了忍受,低头坚强,但他终究不选择屈服,中国的孩子也是如此。一个鲜活有力的生命是不能遏止其发展的,太阳要发光发热,你就能在地上看到影子。
当多数人已经“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如果你仍“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那是要招人不理解甚至唾弃的。人的一个特性就是喜欢同化,一旦堕落,也是要拖家带口的。只是如果你举起酒,独酌自清,大抵还是有人和你共饮,但是饮完就匆匆离去。尤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同化、排斥异常明显,如何判断也异常迅速。如文中给孩子照相,“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像,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仅凭这几秒情绪的定格,就将你分了国籍,大抵就是你与他们不同,他们就要去赶你了。
中国人还有一大特性,受到大变故、祸害就容易迷了方向,丢了自己的东西。物理学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奉行的准则恰是与之相反。敌人的炮火猛烈归猛烈,中国人民的反对归反对,却没有人举起武器反抗,只顾着嘴里叫嚷:“反抗!反抗!中国同胞们团结起来之类……”的话,要是给这些人发枪杆子,双手便不听使唤的抖了。
鲁迅先生在《观斗》里曾说,“任他们斗争,自己不与斗,只是看”,大概说的就是上面一类的情况了。因为没有反抗的实力,于是找了诸多借口,还指望用一面墙去抵挡炮弹,墙垮了,不去造墙,又去找借口,拿些烂棉花抱头,自欺欺人。
洋人干什么,国人反其道而行之,弃本有而为之,谓其爱国,岂不荒谬?原本穿短衣亦或长衫是极平常的事,到成为爱国者的功绩来源了,这样的反击爱国就像是输了的孩子向大人讨糖吃,吃糖上了瘾,下次还是会输,倒不如取长补短,多学习学习。
给孩子照相,还是鲜活灵动的好看,而不是板着脸,不动弹,僵硬得像木偶,仿佛正在做的是一件坏事,还是要让孩子欢快些的好,真正的民族精神是需要创新思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