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66218/bd1639aa69a7e5b2.jpg)
文/胡勇波
知识本身并不能变现,除非别人都彻底无知。真正让你赚钱的是什么呢?是认识差异——同样的知识放在那里,认知高度、认知深度都不相同,这里面就有落差,而那落差,就是瀑布——赚钱的瀑布。
这是李笑来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的一句话。这句话,放在职场,同样适用。
我们能混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成就;是永远的职场小白,还是晋身财富自由,基本上都与三种职场认知有关。这三种认知分别是——竞争认知、全局认知、溢价认知。
1 竞争认知
你把TA当敌人,结果鬼子真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6218/0e0fe8aef4d584a4.jpg)
朋友N最近很苦恼,因为他升职了。我问他升职不是件高兴的事么,为什么还一脸苦逼?他告诉我,自己只升了半级,特么和他关系不错的部门主任却变了脸。副主任任命刚宣布,对方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按常规,他应该搬到中层办公室,但主任即不给留钥匙,也不给留门,他又不好意思在如此诡异的氛围里,在上班时间正大光明搬家,“这不是明摆着与我干上了,把我当鬼子进村了么?”
摊上这样的事,职场厚黑学会这样告诉我们:高你半级的人,会把你归为敌人之列。因为他害怕你升迁和他平起平座。
如果你在单位有了一定职位,那么对这个假想敌定律一定感同身受。你弱时,没人把你当回事,对你还算友好。但当你的实力、职位接近他,情况就会发生逆转。这时,你们之间就做不成朋友了,只有敌人可做。
正应了哪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面此窘境,不少人选择低端厮杀,斗个你死我活,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两败俱伤。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总会有人比你强,难道你要一个一个都干掉?
这时,是低端厮杀,还是从更高的维度去超越你的竞争对手,你的选择也就是你的竞争认知,决定了你未来的走向。
其实,职场的安全感完全来源于自身,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比搞走几个竞争者重要得多。对手就像韭菜,割掉一茬又来一茬,似乎永远割不完,不提升自身竞争力,只会越来越被动。而通过打造多维竞争力,在体量上、在整体实力上超越对手,会使我们最终胜出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所谓多维竞争力,并不是让我们在所有领域都争第一,而是在有强势专长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度组合,打造属于自已独树一帜的稀缺竞争力,在一片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
既然无法携手共进,不如野蛮生长,以一种正向的能量,在另一个维度打败并超越TA。
2 全局认知
囿于自我,你就输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6218/6ad94a26b4cb7110.png)
除了竞争认知的“瀑布”,全局认知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职场走向,是向上还是向下。
我们周围都有这样的人:有超过10年的行业经验,能力不差,可每次升职、加薪都没Ta的份,就算是被委以重任,不过三五年,也一定会重重掉下来……
问题出在哪?老板们都瞎了?
我以前有个领导,刚开始给人的印象是厚道温和,后来发现其处理问题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猴精得不行。对他来说,事情的对错不重要,处理方式只是权衡自身利益的结果。下属找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有时还会被莫名穿小鞋,最重要的是,成绩都是他的,黑锅永远是下属的……后来发现这样的人还不少,最终这些人在职场上都遭遇了天花板,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就开始指数性下滑。
在我们周围,这样自以为聪明,最终因短期利益而失去未来发展的人并不少见。这类人往往“情商”较高,有一定的隐蔽性。相处久了,你会发生他们大多有这样的特点:两面性很强,表面敦厚热情,内里猴精滑头,完全利已主义;利用你时喜欢承诺,但从不兑现,你若追问,甚至会倒打一耙;为了一点点私利,营私舞弊……
这些投机取巧的行为,短期也许对个人有利,但谁都不可能只活在今天。贪图眼前的小利益,丧失的往往是走得更远的机会。其实,类似的事是我们身边的职场江湖里比比皆是。
你是一名公司职员,你发现自己的工资低于一起进来的同事,虽然领导跟你说这只是暂时的,但你仍然消极怠工;你是一名媒体采编人员,有读者打来电话指出稿件存在问题,你不允许对方有不同意见,厉声反驳;你是一名客服人员,处理一件客户投诉索赔事件,你把尽量不赔少赔作为衡量自己工作能力及结果的一把标尺……
作为一名职场人,我们是不是曾经扮演过上面的角色?处理问题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出发,是注重短期还是着眼于长远,不仅反映了我们的职场认知,也考验着我们的心智成熟度。
靠贩卖短期效益的人,无疑处于职场认知的最低层。这种人今天通过投机有活儿干,未来在哪里完全不知道。Ta可能不知道,当个人的信用和这个世界挂钩的时候,其对每一件小事的处理方式串连起来,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Ta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命轨迹完全发生变化。
不陷于局部,更注重整体,这也正是职场精英们财富积累的速度比普通打工者高出数倍的重要原因。
3 溢价认知
溢出来的,往往是王者加冕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6218/1a3e5284d559ca05.jpg)
A与B是一同进入一家大型企业的大学生,两人职位相同,收入相同。A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拖关系进入公司。按时上班,到点下班,工作虽没什么亮点,但也没出过什么大漏子。安排的任务,不管完没完成,到了下班点准时回家。B大学毕业后经校园招聘进入公司,工作前会提前跟主管对接当日任务,工作完不成加班连夜干。除工作外,一些主管没有交待的工作,他也能提前想到并做好,办事效率和质量远超出主管的预期。
如果你是老板,会选择A还是B?如果有一个升职的机会,你想给谁?答案不言而喻,这就是溢价认知带来的结果。它的核心原理是——工作总能超出老板预期,让他总觉得欠你一点点。
这几年的工作中,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刚入职的应届生,虽然能很完美地执行工作任务,但进步始终有限。同样,不少工作了两三年的人,能力不错,但总是显得不那么“可靠”,导致你始终无法放心把项目交给他。
“因为我只是个新人,所以我做好新人应该做的事情就行了,最好也别让我加班,反正一个月才给那么点工资……”
翻译过来就是:拿着3k的月薪,做5k的活,这不是傻逼中的战斗机么?
这样的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错,但很可能会阻碍我们在职场上成长和发展。逻辑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能升职加薪?是因为我们拿着3k的月薪,做着3k的工作,突然从天上掉下一个新的职位,砸到我们身上吗?
真相并非如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6218/c97f54aa05f54be7.jpg)
能够升职加薪,是因为我们做出了超越本职的业绩。因此,行走职场江湖“仅扫门前雪”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它只不过说明我们配得上到手的薪水而已。
这样的思维方式其实可以延伸到所有的职位。“我只是个秘书”“我只是个排版”“我只是个销售运营”……如果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秘书,只愿意给领导端茶倒水、打印个文件,那七八年后,可能还是一个秘书,可能由于年龄的原因,端茶倒水都显得不合时宜了呢。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工作了很久,仍在基层从事基础性工作;有人年纪轻轻就能独当一面带团队的原因。前者只是一直在重复已经会了的工作,诸事计较;后者则在不断突破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
如果只做与薪水匹配的工作,老板不会想着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因为他已经“按劳付酬”。要想得到更多潜在的发展机会,就要做到能力比薪水高一点点,做任何事都要超出老板的预期一点点。
看不清这点,我们就已经输在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起跑线上。
作者:胡勇波,新闻一线工作15年,与你一起见人,见事,见世界。个人公众号:胡勇波(ID:huyongbo05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