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坐地铁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文章,是讲网络小说作者被读者“排雷”到抑郁的事情。当时第一反应是,觉得可能是作者写的东西确实存在问题,要不然不会出现那么多排雷的人。但点开文章一看,发现文章更多地是在说读者“排雷”无底线的排雷现象。
今天不想聊这件事,简单说下我对网文的看法。其实读过的网络小说挺少了,而且都没读完,到是把改编的电视剧给看完了。也就三部《将夜》、《赘婿》、《雪中悍刀行》,这三部数雪中看的原著较多,前两部都是看了一部分就弃书了,实在是不合胃口。
就拿看的最多的雪中来说吧,这部作品写了20本,但我看到第7本的时候就不再看了。原因有很多,我之前也在文章中提到过,主要原因是没有精简,人物线太多、太杂,很容易读着读着忘掉前面的情节。如果能精简下,缩短到10本左右应该会是部,不错的作品。
其实网络小说有个通病,就是凑字数太严重,很多和剧情无关的情节硬是被拿来猛凑字数,很影响阅读体验。记得之前在听麦家谈《人生海海》的时候,他说这本书花了5年,前面两三年主要在构思,定稿前还删掉了3万多字。
拿掉不必要的情节,保持故事的可读性,是每个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单纯地为了凑字数,那很难不让读者过来,给你排雷,毕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小说更是。
最近几年,很难见到一些不错的作品。特别是一些小说APP,你登录进去后,发现全都是铺天盖地的网络小说。反倒是你去搜《人生海海》、《天幕红尘》、《遥远的救世主》、《平凡的世界》这些经典作品,却搜不到。想象一下,一个个小说APP,却很少收录经典小说……
近几年还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写穿越还是写武侠,都不在以历史为蓝本,而是去“架空”一个世界。因此你看很多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唐不唐,宋不宋,明不明,清不清的,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再说哪朝哪代,毕竟是架空的,作者说了算。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不用去考究历史,少了很多时间成本,完全可以随意写,毕竟是架空的历史。但一部两部还好,太多了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最近在看高阳版的《胡雪岩全传》,在背封处有这么段文字:他在动笔写作《胡雪岩全传》前,会将小说大纲写作一张极大的宣纸上,再在纸上罗列相关史料、情节设置、写作思考,直到宣纸变黄变皱,布满密密麻麻的笔迹,方才动笔。
高阳是一个非常注重历史考究的人,所以不管你是看胡雪岩还是李鸿章或是曾国藩,你都能找到重叠在一起的时间线,毕竟都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想要注重历史考证,就得费上一番功夫,而对于现在动不动就是日更的网文小说,似乎根本就没这个时间去考究,因此只能架空。
抛开小说再说个体外话,最近看女友追的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古装剧拍的像现代片,现代剧处处可见古装片剧情。具体例子就不多举了,而且最近发现很多古装剧大多也是搞一个架空的历史……
互联网放大了个人发声的能力,文学似乎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样子,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互联网上的小说同质化那么严重?为何经典越来越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