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无论是工作场景下的,还是生活场景下的,很多时候都可以归纳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管是与亲人朋友情感交流,还是与客户之间基于公司立场的业务交流,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既然是沟通交流,很多时候很容易存在无法共同理解达成一致的情况,甚至往往会产生出这个事情我说明白怎么你还是无法理解,或者你说的并不是我想听的,以及你说的再好但是对我没啥卵用的情况。
仔细想了下,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存在四道鸿沟,即我有的,我能给的,你想要的,你能要的,一个信息传达,为什么存在差异和失真,我认为就是在四个环节出现了偏差。但是往往我们并不能看得到有这四道鸿沟,或者说这四道鸿沟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我们却把这些混为了一谈。
我有的即目前我所拥有的东西,不管是信息,还是知识,还是能力,甚至包括站在公司角度已有的产品,这个层面容易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不知道我有,就好比有些能力可能是隐藏的,一般情况下并不知道自己有,不知道自己知道,那就没法办法把这个表达出去。另外就是容易陷入到以己推人,就是认为自己知道别人就一定知道,或者完全是按照自身已有的角度来跟别人沟通交流,比如在跟客户沟通交流的时候,很容易站在我有这个产品并且非常好,但是忽略客户到底想要什么。
那么是不是我有的就代表我能给的,并不一定,因为受制于两个方面的约束。一方面是资源的约束,就好比虽然父母有爱孩子的意愿与动机,愿意把时间精力花在跟孩子的陪伴上面,但是实际上并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进来,因为父母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是能力的约束,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办法把自己有的全部表达出来,脑子里有很多信息和想法,这些是已有的,可是缺乏结构化或者良好的表达能力与经验,脑子里有的可能是100%,但是实际表达与沟通交流却只剩下60%不到。
既然是沟通交流那么就是相互的,既有我的角度,也会有你的角度,因此不能只考虑我有的和我能给的,还需要琢磨你想要的。比如当你找我聊天,是希望我帮助你解决问题,还是只是渴望一种情感安慰,沟通交流的质量不取决于我提供了什么,而是我提供的是不是你想要的。如同客户找到我,想要的到底是某个产品,还是希望通过产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需求不同路径当然也不同。如果只站在我的角度来表达和沟通,就非常容易出现彼此对于沟通交流的巨大鸿沟。
最后就是哪怕你想要的跟我有的和我能给的能够匹配上,还得考虑一个层面,就是这些我给了之后你能不能承接得住。比如我表达出来的是结合我了我的经验,认知水平和维度很可能跟此时此刻的你不在一个层面,也许你能明白我说的,但是最后要变成自己真正可以执行和实践的,那就是知道和做到的差距。对于客户也是如此,我们有的和能给的恰好就是你想要的,但是受限于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和人员能力,很难真正去落地,哪怕能够落地至少也要脱一层皮,就像大家都想学华为,可是真正有几家能够学成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