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没有纸张的年代,书是用竹简篆刻而成。古人以学富五车来比喻某人学识渊博,说一个人的读的书需要五辆车才能拉完。实际上,这五车书并不是很多本,也许也只是五本而已。因为当年的书籍用竹简篆刻,一卷竹简所刻文字也不过百余字。因此千字文章也要十来卷竹简。这其实也反应出当年读书是一件很稀有的事情,有学识人的人非常受人尊敬。
纸张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读书的成本大幅降低。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以买上一本。这为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开启了民智。
再后来,科技的发展进步,原本厚重的书籍,全部都可以收录进手机、电脑、手持阅读器中。读书这个事情,变得越来越方便。便捷的背后,是使得读书又变得越来越稀缺。
好像是在14年,罗振宇做了一档节目《罗辑思维》。打着的口号就是,做你身边的读书人,把书都给你听。转眼2018,当年的节目已经变成了中国第一的知识付费平台,知识付费行业的领航者。每天听本书,用3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一本书的精华听完。这样一年下来就可以听365本,当时我差点就订阅了这个专栏。
读书,我读得也不少。但是真正说记得下来的内容,却没有多少。我曾经在网上找过一些读书的方法,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有我同样的情况。直到今年,我读了两本比较烧脑的书籍,才摸到了一点门道。
读书是需要用脑的。反思我曾经读了忘,其实是我没有用脑。所谓的用脑,是真正的去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想明白了这一点,才算是把知识点记住。而从前读书都是,看到,哦明白了,结束。这样的读书其实只过了眼,没过心。
读书要懂得学以致用。简单点说就是结合实际,把知识点和实际关联起来。把大脑惯化与个人习惯想关联,就记住了惯化这个知识点,同时还把如何惯化和如何避免惯化给记下了。当把这个知识结合实际,就得出了如何培养习惯和改变习惯的方法。只有落地的知识,才是最能记住的知识。
自己想明白,是自己的。书上写的,是别人的。有很多道理,不止一本书提过。可是,看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这些道理是别人的,自己没有相通,就不是自己的。就像马克思资本论里提到的,劳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不经过自己的大脑劳动提炼出来,那就不属于自己,就不能产生价值拿去进行交换。
有人读书是为了名理,有人读书是为了学识,有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读书寻富贵手握黄金屋。不论如何,读书总是好事。特别是能自己用心来读。在这个凡事都求快的时代,静心读书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一小部分人,依然坚守着细读的方式。
也许再怎么读,都还是会忘记。但,当时读书的快乐是不会被否定的。正如时间不可逆,拥有过的快乐也不会消失。这样想想,其实读书忘记也就没什么好纠结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