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手的项目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所有的东西都是从零开始,包括技术选型,项目结构设计,构建工具的选择。自由度很大,同时面临的选择也很多,每到这个时候考虑很多方面,结构清晰、扩展性强……导致调研时多数时间都在纠结。
毕业设计时就遇过这种状况,想做的东西太多,设计架构、数据库就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花了大力气去设计,最后实践阶段的时间却非常不足,导致后面开始砍需求。正如我之前「趁年轻」中所说的,没有最优解,只有相对最合适解。小步迭代,步子跨大了容易扯着蛋。项目上线日期已经定了,不能在选型上花费太多精力,否则会严重影响到后期的开发。
现定了用广泛应用的构建方式,在项目结构方面作调整,方便后期扩展开发以及维护。
其实我大可不必在工具选择上纠结选择,工具只是辅助而已,为了使用工具而用工具的行为完全无意义,最后要解决的是问题。
今早上班,九点就上了班车,只不过班车九点半才会走,于是在车上看了半个小时的书,突然意识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式,可以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节省的时间用来看书。
今天看的主题是关于读书笔记,介绍了阅读一本书的正确方式,作者提到两点,一是要做笔记,二是要研读。
一个好的笔记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① 清晰 地表 现 每 一章 的 逻辑 脉络;
② 带走 书中 所有 的 亮点;
③ 有 大量 的 自己的 看法 和 心得;
④ 发现 这 本书 和 以前 读过 的 其他 书 或 文章 的 联系。
而研读则是为笔记做准备,一本书应该读两遍,第一遍通读,第二遍边读边做笔记,这时候可以跳过书中的一些例子,梳理内容脉络,通过这种方式榨干一本书的内容,之后大可束之高阁。
反观上面关于读书笔记的要求,我有几篇笔记符合后两条要求,关于书中的脉络梳理以及亮点还需要继续学习。这部分应该形成一个规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