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象导论
1.1 抽象过程
程序可以通过添加新类型的对象使自身适用于某个特定问题。因此,当你在阅读描述解决方案的代码同时,也是在阅读问题的表述。
OOP允许根据问题来描述问题,而不是根据允许解决方案的计算机来描述问题。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式:
1.万物皆对象。
2.程序是对象的集合,他们通过发送消息来告知彼此所要做的。要想请求一个对象,就必须对该对象发送一条消息。更具体的说,可以把消息想象为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方法的调用请求。
3.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由其他对象所构成的存储。可以通过创建包含现有对象的包的方式来创建新类型的对象。 白话,就是继承。
4.每个对象都有其类型。每个对象都是某个类的一个实例。每个类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类的特性是“可以发送什么样的消息给它”。
5.某一特定类型的所有对象都可以接收同样的消息。就是在将接口。
6.简单的表述:对象具有状态、行为和标识。
1.2 每个对象都有一个接口
像银行出纳员问题,在程序执行期间具有不同状态而其他方面都相似而其他方面都类似的对象被分组到对象的类中。这就是类。创建抽象数据类型(类)和内置类型基本一样,创建,操作这些变量。
建立一个概念,类就是数据类型。数据类型就是类。类和数据类型一样,都可以创建,操作。
程序只定义了内置类型,可以根据需求扩展类型,也就是类,编程系统欣然接受新的类,并且像对待内置类型一样地照管他们和进行类型检查。
有点像一个待扩展的程序,我只提供一个基本的架子,你需要的请你自己扩展,没错就是这样。
任何程序都是你所设计的系统的一种仿真,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确实可以将大量问题很容易地降解为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引入接口的概念:
必须有某种方式发生对对象的请求,是对象完成各种任务。每个对象都只能满足某些请求,这些请求由接口定义,决定接口的便是类型。
接口确定了对某一特定对象所能发出的请求。但是程序中必须有满足这些请求的代码。这些代码与隐藏的数据一起构成实现
让我理解接口,接口其实就是规定了别人能够操作我的一些操作,我只有这部分暴露给别人,其他都是我自己独有的。
调用的过程可以看作:向某个对象“发送消息”(产生请求),这个对象便知道次消息的目的,调用相关联的方法。
引出类的由来-》解释类和类型基本一样-》把类就看做是类型-》引入接口概念
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万物皆对象,对象其实就是问题的描述。
1.3 每个对象都提供服务
当试图开发或理解一个程序设计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对象想象为“服务提供者”。程序向用户提供服务,它调用其他对象提供的服务来实现这一目的。你的目标时创建对象---能够提供服务。
例子:假设一个电商系统,我们要做的是:我需要什么样的对象可以马上解决我的问题? 我会分解成这些对象:会员、商品、订单等等。会员提供增删,商品增删改,订单增删改。 要学会将问题分解为对象集合。
将对象看做服务提供者这里有一个好处:
在最佳实践中,每个对象都只很好完成一项任务,它不试图做更多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对象的内聚性。
将问题分解为对象集合,通过对象提供服务。 把对象划分为某一类服务的提供者,有助于提高内聚。
1.4 被隐藏的具体实现
将程序开发人员按照角色分为类创建者和客户端程序员(类消费者)是大有裨益的。类创建者创建类,只暴露部分,其他加以隐藏,其他人不能访问修改。
其实有点像前端后端的分工,前端调服务(消费),后端提供服务(类创建者)。相互之间都是黑盒,两者相互配合,互不影响。
在任何相互关系中,具有关系所涉及的各方都遵守的边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访问控制应运而生----为了让客户端程序员无法触及他们不应该触及的部分。
访问控制第二个好处,允许改变类内部的工作方式不用担心影响客户端程序员。也就是说,我有访问控制,我只能访问接口中的方法,接口与实现分离,那么修改并不影响。
现在介绍一下边界:public\private\protected。
- public,所有人都能访问。
- private:只有创建者和内部方法可访问
- protected:继承可访问
- 默认:包访问权限,包内访问,包外private.
思路:边界的必要性-》概述边界-》边界的好处-》边界的具体
1.5 复用具体实现
代码复用是面向对象最了不起的优点之一。
复用的形式:
- 最简单的复用是直接使用该类的一个对象
- 创建一个成员对象
这种使用现有类合成类,这种概念叫做组合。如果组合是动态关系,那么叫做聚合(aggregation)。组合经常被视为拥有关系。

组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和继承是不同的。
我们在建立新类的时候,应该先考虑组合,再考虑继承。如果采用这种方式,设计会变得更加清晰,一旦有了一些经验后,便能够看出必须使用继承的场合。
1.6 继承
继承的意义:在创建一个类后,即使另一个新类与其具有相似的功能,你还是需要创建一个新类非常麻烦。继承应运而生。
类型不仅仅只是描述了一个作用于一个对象集合上的约束条件,同时还有与其他类型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使用基类型来表示系统中某些对象的核心概念,从基类型中导出其他类型,来表示此核心可以被实现的各种不同形式。
使用继承来构建一个类型层次结构,以此来表示待求解的某种类型的问题。

如何使基类和导出类产生差异:
- 直接添加新的方法
- 覆盖
如果导出类只覆盖基类的方法,无新接口,这算做,替代原则。这种关系是 is-a关系。判断是否继承,就要确定是否可以用 is-a 来描述类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具有实际意义。
简单说,当我们搞不清该不该继承一个类的时候,用is-a的关系来判断,比如“一个圆形是一个几何形状”,那么圆形是需要继承几何形状这个基类的。
有时必须在导出类型添加新接口,这不是完全的替代,这种叫做 is-like-a 关系(像一个)。 基类是无法访问新添加的方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