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提案:第一,无论学生怎样调皮,课怎么上不下去,在办公室和学校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说关于学生的坏话。第二,作为教学改革的具体指针,在所有教学时间内,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要引入让学生活动的作业,引入小组的、合作的、相互相互交谈的活动,引入学生相互表现、交流和品评各自理解的事情等活动。也就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具体的落实。第三,设定每周一次的校内教研活动,进行教学事例的研究。另外在每周的年级大会或者学科组的会上进行教学事例研究。第四,为了把教学工作置于中心位置,废除校务分管和委员会,把这些工作一并放到每周一次的教师会议上讨论解决。
两年的时间好的成果就显露了出来。校内的一切暴力事件都销声匿迹了。更让我吃惊的是学生们上课时的出色表现,无论是走进哪个教室,学生之间都真诚的互相学习,每个学生的表现都是那么的积极而又富有个性。
2.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
我们学校每次教研活动的敷衍,老师们之间评课唱赞歌。这让我想起君作教研主任时的教研氛围,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君真诚的评析高屋建瓴,并能点燃每位老师的教研热情。让每一位上研究课的老师,都能有所收获。
2-5召开公共研讨会
1.指令性研究实验学校制度的功过。最大的弊端在于他的形式主义。大多数的实验学校都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而发表的。 一旦做完了三年研究成果的印刷物,举办了公开研讨会,到了第二天,剩下的就仅仅只有完成任务的轻松感和徒劳感,而研究活动和教研活动就此中断,不会再持续下去了。
2.公开日常授课。
公开研讨会的目的,是通过公开日常的授课情况和教研活动的成果,听取校外人士的评议,来为下年的学校改革做好准备工作。
作者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希望是尽量减少印刷物。因为目的是公开学校的实情和教学的实况,所以印刷物越简略越好。第二点希望是公开日常的授课情况。举办公开研讨会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日常授课的情况,也是为了改善日常授课,所以他觉得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第三点希望是无论是以书面报告还是口头报告的形式来汇报研究成果,都最好列举出学生的具体名字。他认为,做报告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时下广为传播的教育流行语,而应多使用日常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加真实的描述出每个教师切身感受到了什么、自己是在向什么进行挑战,教室里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又是如何克服的,等等。充满千篇一律的措辞、抽象的语言以及教育界流行的言辞的研究报告我们宁可不要。第四点希望是举办公开研讨会时适当的收些费用。作为主办学校,因为收了这些费用,就会时时想着,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是否值得别人花钱来看,从而感到一种压力和责任,就从这个意义上说,收点参加费也是应该的。
3.与参观者的应对。
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是上公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参观的人是来看学生学习的,授课的好坏无关紧要。反过来无论教师的准备工作做的怎样的细致周到,课上的怎样的顺利圆满,印刷物和讲演内容怎么充实,但课堂里的学生如果缺乏学习生气的话,参观的人都会满腹疑问而失望地走出校门的。
没有公开的研讨,就难以产生创造性的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