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不可分,坚持不懈不倒翁。
欢迎来到箜的世界。
今天分享的是尹丽芳老师的《21天学会思维导图》第三天的内容:线性思维的制约。
我们大概一直受到的是“线性”教育。上学时打开课本,从第一页、第一行开始阅读和学习;A4纸的运用也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一天可以简单地分为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甚至经常简单地以好坏区分人,用黑白看待世界,一件事情不是对就是错,几乎都是运用的线性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种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而非本质,并以这种对事物的抽象认识为出发点的片面、直线、直观的思维方式。它是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
非线性思维就需要形成系统、框架和结构。
当你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最喜欢的或经常用的阅读方式是怎样的?
(1)直接从正文第一页读起。
(2)先看目录,再读内容。
建议大家在看书时,先看目录,这样就能对整本书形成一个初步的框架和印象。在阅读的时候,大脑中好像有个书架,读到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把它放到相应的格子里。在阅读的时候需要通观全局,在记忆过程中形成结构。
我们可以借助书的目录,运用三个步骤,快速掌握一本书的结构和重点。
第一步,翻看目录,形成初步印象,借助思维导图画出来。
第二步,关注篇幅。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一本书肯定有重点部分,重点的部分比较难懂,自然会有更多的案例和页数。
第三步,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和你想要了解的重点、难点,然后开始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阅读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尤其是针对考试的复习。线性的学习强调死记硬背,题山库海。非线性的学习就简单多了,只需把你将面对的学习任务看成一个系统。一本书不再是一段没有尽头的旅程,而是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出一幅鸟瞰图,帮你掌握学科知识和重难点。
今天练的思维导图是复习大纲,画法还是跟前两天的类似:
第一步,打开书的目录,进行快速阅读,形成结构性思维。
第二步,准备一张A4纸,横向摆放。
第三步,在纸的中间画出云朵图案,写上主题。
第四步,按照目录结构,绘制多个分支。
第五步,提取目录中的关键词,增加分支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如下图示例:
《法律与法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从整体把握一本书,并且分清主次,不至于从头到尾看完,却什么也没记住。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啦。祝大家中秋快乐,国庆节快乐!
作者:箜
若是同频伙伴,欢迎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