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天冷得如同寒冬,我们急诊的院前急救工作依然如故!反复近一小时的出车归来,不由感叹温馨服务不是说说就算的,付出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场潜在的医患矛盾因此而止步。
我们出车接诊了一位离休的革命老干部,老人91岁高龄,耳聋却思维敏捷且倔强,2月前刚刚从滨医做完股骨头置管术,因为术后一直感觉疼痛不适呼救。怀着对革命军人的敬意,我们美丽的马护士给老人提着鞋,一边下楼一边回应老人:鞋带着了!司机小李师傅继续干着搬运病人的体力活。途中我认真听老人讲着他的革命史,也明白了他倔强的资本。到了医院,接诊医师刘大夫分析病情后将病人送入骨科,不一会儿病人回来大骂不止,询问家属方知骨科医生认为目前以康复治疗为主,拟转康复科。虽然骨科医生已说明病情并沟通,老人毕竟年纪大了,他认为是医院不收他了,所以很是恼火,要去找县里领导说说。因情况特殊,我们三个人又帮病人打了120,将他送往老医院。一路上我们继续与他沟通谈笑,老人终于心情平复下来。到了康复科,我们又碰到了难题,值班李大夫告知科室尚未开展骨科术后康复技术,仅能进行针灸等一般治疗。老大爷拒绝针灸,还问是不是又不要他了,就又喊着去找县领导。我们立即安慰并说明情况,同时再次联系骨科大夫做好沟通,也做好病人再次返回的准备。患者家属也说出老人从滨医门诊复诊,因等待时间长就气得回家的情况,我们更加意识到老人的要求不同于一般病人。虽然不是疑难病症,老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要求高,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更高。最后,通过我们耐心的沟通,老人表示先回家,家属也一直很配合。本来就是短短的路程,整个过程却很漫长,庆幸的是出车任务不是很多,我们时刻牢记温馨服务意识,用真诚的付出换得倔强老人的理解,更加意识到温馨服务的重要性。
不论年老与年幼,不论无声与有声,温馨的服务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心与心的沟通必定结出爱的种子。我们是窗口,我们是形象,温馨服务,从我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