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打来电话,絮絮叨叨又说起姥爷:儿子你知道不,去了好几次,你爷爷居然不会开电梯,一个人硬生生将小拖车从一楼拖到二楼,自己累的难受,还埋怨咱家电梯又坏了……。
“咱家复式一楼、二楼……他只记个一楼,反反复复按了几遍,电梯微丝不动……能想象吗,一向精明的他还能犯这种小错误,真是老了!”
这段时间家里装修,父母上班太忙,央求农闲在家的姥爷过来帮忙看看工地……
听老妈说,这可发挥了他的专长,不到半天,从泥瓦工到装修公司经理,家长里短,住址三代都排查的清清楚楚,还和砸墙师傅攀上亲戚,据说结账的时候,人家还给打了八折……
真是发挥了姥爷村里小队长精明能干的秉性!
姥爷特别能干又善于盘算,一辈子虽说没有大富大贵,却也妥妥演绎了一番中国农民发家致富被小康的“神奇之旅”。
老妈常自豪说:姥爷可是“创造了村里好几个第一”
80年代初,全村第一,盖了两层小楼:混砖结构,三下二上整整五大间,宽敞明亮,全部安装玻璃大窗户……
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了方圆几十里……当地建筑队不敢承接,专门去扬州聘请的师傅,盖了整整三个月,工费九百五,是普通农户一年也难有的收入。
“乡里广播站还专门播报了一期:发家致富能手王百万的故事……就是你姥爷,说他是王百万,充其量不过是个万元户”老妈笑的直不起腰,掩饰不住满满的自豪感!
自那以后,姥爷又理所当然的创造了好几个第一:
“第一个装电灯,第一家买彩电,第一个装电话……”老妈掰着指头,如数家珍。
可在我的记忆里,姥爷也就一个普普通通老农民,还特别简省,说难听点还有点“抠门”,不过仅仅对自己,对儿女,尤其是孙子又特别大方:
老妈每每提起都有点“恨铁不成钢……
老妈说起有几次他来城里办事,老妈工作忙,没办法回家给他做饭,发了红包让他自己在外吃点,老妈知道他喜欢喝羊肉汤。
他在城里转了一天,一口水都没舍得喝,,到家饿的吐酸水……害的你姥姥直埋怨,走了两家闺女,连顿饭都混上,他倒好,大包小包,买了大蛋爱吃的肉夹馍;二蛋爱吃的卤鸡腿……
自己饿的头晕眼花,你说说,这都啥年月了,还能挨饿,真是让人无语,我怕他舍不得花自己钱,还特意给他发吃饭钱!他倒好一股脑全都给他孙买了零嘴。
……只要提起姥爷,老妈都能唠叨个三天三夜,又生气又心疼。
老妈疼姥爷无底线宠着,但凡他喜欢吃的,想要的,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像宠孩子一样……
小姨脾气爆直埋怨 “你看看老爸都成啥样了,有点不顺心,就要死要活,成什么样子!”
老妈一直特别感恩姥爷。
她常常说没有姥爷的辛苦付出,没有姥爷大力支持,就没有她现在的幸福生活,当然也没有我的幸福今天。
十六岁的老妈辍学在家,整整两年,种地、养鸡、走街串巷的卖菜、卖鸡蛋……邻家二舅妈甚至都在要给她张罗介绍对象。
繁重的活计,看不到希望的前程,一切的一切让她特别苦恼烦闷,就在她彷徨无措的时候,偶然的契机,让她有了一个重新复读报考的机会。
姥爷很重视,更是无条件支持,花钱托人,直接插班进入镇里初中,复读整整一个月,老妈底子好又特别珍惜,辍学两年的她居然考上了一个委培中专,专业不错,据说毕业可以包分配,就是学费太贵,入学就得上万,加上学费生活费,三年下来得两三万。
94年,苏北农村,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老妈是长女,家里四个孩子都在上学,姥爷肩上的负担可想而知。
“村人都劝姥爷,闺女终归要嫁人……还上啥学”
老妈的爷爷更干脆,学费都够嫁闺女了,下面还有三个小的,直接让她在家帮衬几年……”
老妈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唯恐上不了学,毕竟村里能上高中的都不多,她还是复读再考。
“放心,有我呢,只要你考上,砸锅卖铁我也支持……”姥爷掷地有声,让老妈顺利入学,再苦再难也没退缩,那时候家里上学的还有一个小舅,二姨和小姨,姥爷都一视同仁,谁有能力继续上学都支持,二姨和小舅成绩不好,自己写下自愿退学承诺,小姨则一路高歌,直到本科毕业。
老妈中专三年,学费、生活费花了好几万,97年毕业分配到事业单位,朝九晚五,自此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
98年经人介绍,老妈认识了老爸,00年有了我,老家爷爷奶奶年龄大身体不好,三岁之前,也都是姥爷和姥姥帮衬着带我。
现在父母,双职工,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好,在城里买了三套房,又买了车,日子更是蒸蒸日上。
老妈说她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姥爷给予的,没有姥爷就没有现在我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生活。
“人要感恩,更不能忘本”这是老妈的口头禅。
我和母亲相隔了二十多年,现在的我不用考虑学费和生活费,更没有当年上学的窘迫,所以我理解,但是没有母亲那种感同身受。
老妈对姥爷除了感恩,更多的是心疼,心疼他在苦水里泡大的不易。
姥爷出生在1956年,恰逢那个谈之色变“58年大挨饿岁月”,三岁丧母,先后两个后妈,后妈又生下六个孩子……没娘的孩子是苦藤,爹不亲,娘不爱,挨打骂,受饥荒,就像童谣里唱的那样:
“小白菜地里黄,起打三岁没有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就怕爹爹找晚娘,有了晚娘整三年,生下弟弟变了天……”
“不是有他爷爷奶奶护着,你姥爷早不知死在何年何月。”这是老妈小时候,姥姥讲给她听的,我小时候老妈又讲给我听,一辈辈就像泉水叮咚,演绎着不同风景,我像听故事一样,根本想象不出姥爷当年挨饿是一种什么滋味,蜜缸里长大的我,只想到是美食、美味。
“想当年,你姥爷最大的梦想是能看着煎饼框子美美吃上一顿……,你看他现在,成天挑三拣四,嫌你姥姥做饭没滋味,真是忘了当年”老妈一脸嫌弃,历数姥爷的“劣迹”:
想当年还嫌弃你姥姥给他生了三个丫头片子,现在到好,三个果子篮,吃不断的零食美味,今天让大闺女买瓜子,明天让二闺女买糖糕,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女儿更是隔三差五从网上邮寄各种吃的穿的……
“当年日子那么苦都挨过来了,现在生活那么幸福,还动不动就拿死吓唬人,你外爷这点习惯真不好,像极了俺那早死的奶奶”提起这老妈就一脸的愤慨。
太奶奶,也就是姥爷的母亲是上吊自杀,娘家穷,婆家看不起,受不得小姑和小叔们奚落和打骂,一根草绳结束了生命,让三岁的姥爷成了没妈的草。
先是跟着太爷爷东走西窜讨生活,忍饥挨饿,有了后娘则多了无数的白眼和打骂,后来辗转回到老家跟着爷爷奶奶,总算有了安稳日子,好久不长,后娘接二连三生了五六个,家里没人带孩子,又把姥爷接过去带孩子,做饭,收拾家务……妥妥一个童工保姆,太爷爷在家还能吃口饭,只要离开眼,非打即骂,血泪史不眨眼能说上三天三夜。
霜打的麦子能接穗,冰封的莲子也开花,苦水里泡大的孩子早当家……二十岁的姥爷娶了二十三岁的姥姥,次年有了我老妈,可惜姥姥肚皮不争气,连着三胎都是女娃,在当年的农村,那可是天塌下来的节奏。
生下小姨不足月,乡里计生办上门,罚款、逮人,还得上环结扎……姥爷不甘心没儿子,开始东躲西藏的“超生游击队的生活”。
“你姥姥抱着你小姨,你姥爷背着全家行囊,你二姨四五岁,身子弱,迫不得已留在老家你太姥姥家里,我八岁了,跟在身后,唯恐被人群挤散了,一家四口登上西去的列车……三天三夜绿皮车,咣当咣当,去青海西宁投奔你太姥爷”。
听老妈说,58年大炼钢铁吃不上饭,我太姥爷只身一人去了青海挖煤,后来转正成了煤矿工人,再后来又把一家老小接过去,全都落户吃了商品粮,老家里留下的也就姥爷一家人,不是没办法转,而是后娘阻挠,唯恐沾到丁点便宜,美其名曰得在老家留点根。
就后娘那个秉性,再加上几个兄弟姊妹虎狼之性,留在老家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脑海里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俺那后奶奶站在门前怒骂的情形……只要后奶奶开骂,老爸就打老妈,家里肯定是鸡飞狗跳,连家里门板都留着她拿刀砍砸的痕迹!”老妈说起从前总是苦大仇深。
“那一家子走了,咱家才算安生啊,不是走投无路,你姥爷哪里会去青海投奔!过去还没到一个月,你太姥姥就指桑骂槐,过不下去了,只好回来,结扎、罚款,家里铁锅和门板都被计生办拿走了……那几年日子真是苦啊!”老妈提起来还心有余悸。
一连串的折腾,家里没有一点隔夜粮,一家五口还得要吃要喝要穿,愁怀了你姥爷……
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没有打工一说,更没有多少可以挣钱的门路,除了土里刨食,别无他发,要想解困脱贫,只有远走他乡,经过一番辗转思量,你姥爷同意了你太姥爷的提议。
84年,他撇下老婆孩子,只身一人去了塔里木参加了沙漠里筑路大军,成了全村第一个打工人,风餐露宿,九死一生,到底经历多少困难险阻不知道,年底的收获却也满满,整整挣了两千多块,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
能写会算,十几岁就在村里当会计,当小队长,有领导经验,精明能干,还能吃苦……姥爷在一众筑路工人中脱颖而出,被领队相中,提拔成了五百人筑路大队会计,算盘吧啦啪啪响,账目清清白白……不到半年就取得一众人的拥护和爱戴“
“当年你姥爷在外风光我不知道,回到村里那待遇简直……一去三年,你姥爷挣个盆满钵满,一栋两层小楼拔地而起,红了村里人的眼,年底你姥爷回家,半个村里人都来套近乎,目的不外乎一个,都想跟着外出挣钱”
“其实你姥爷第二年就把村里人带出了几个:隔壁你三舅、二舅,南院你大舅爷爷和二舅爷爷,还有西院隔壁王化河,王化科……”老妈掰着指头,一个个数不过来。
据听说,那年年底,姥爷背着一个破麻袋,就塞到座位下,用脚踩着……好几个人工资,小半袋花花绿绿的钞票,铺满了八仙桌……大家来分钱,一个个笑颜逐开,五六个三十几岁的大龄青年,当年就盖了新房,娶了媳妇……
大家挤破头都想着跟着外出打工,姥爷也不负众人所托,七姑娘八大姨能帮衬的能尽量帮衬,妥妥带了一大批人出去。
“那时候可真叫风光,我兜里天天揣着大白兔奶糖,村里人见到我,总爱往手里塞好吃的,地里活计也有人帮忙……”说起姥爷曾经的辉煌,老妈满眼放光。
再后来,路修好了,筑路队散了,领队老曹邀请姥爷,准备组织人去深山里挖金子……漂泊在外多年,挣得钱也不少,想着妻儿老小无人照顾,姥爷果断选择回到了老家。
回来后的姥爷日子过的还算舒服:有打工积蓄,房子也盖好种地收粮食也够一家人嚼用,可惜树大招风,一波接一波的算计让姥爷自顾不暇:先是姥姥的娘家大哥,邀请姥爷一起开化工厂,投资不多,一年下来,全都赔进去……这边还没消停,娘家小弟又登门,伙着姐夫买汽车,说搞运输稳赚不赔!
姥爷手里窝着几个死钱,后来又抱养了小舅舅,眼看着一家六口坐吃山空也不是事,有投资门路当然更好,自家小舅子还能骗人不成,钱投进去了,汽车买来了,东风大卡,聘请专门司机,舅爷爷懂门路,天天跟车,姥爷则成了舅爷爷家免费长工,秋收夏种,两家一起忙活,眼看着,汽车越开越旧,司机也换了几茬,整整三年,算账分钱就是不提上日程……说轻了不理,说重了甩脸子,还说什么姥爷不出门,不懂行情,这几年一直亏本。
姥爷眼看着自家小舅子从瓦房换了楼房,一家老小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免费长工三年……一气之下,撕破了脸皮,大吵了一架,还是姥姥出面,连骂带数落,才勉强同意结算,左算右算,没挣一分钱,姥爷还得承受三年亏本小一万的账单,还好总算把太爷爷投入的两万块钱给要了回来……当然利息全无,为这事,姥爷和小舅子全然断了关系,至今都没恢复往来。
“利字当头,亲情何堪!为了金钱,连亲姐姐都都坑……,那个舅舅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老妈提起就是一脸不屑。
折腾几年,钱没赚到,还惹了一肚子气,几个孩子也都上学了,花钱地方也多了,坐吃山空,手里积蓄严重缩水,土里刨食已经满足不了一家人开销。
靠人不如靠己,痛定思痛,姥爷决心另辟他径,思量再三,准备养鸡,收拾一下老宅旧房子,姥爷买了300只小鸡仔,开始他养鸡致富之路……
从一开始几百只,到后来三四千只……从老宅到重新盖了600平方鸡舍,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经验积累,打疫苗,出鸡粪,给小鸡断嘴,剪羽……硬生生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专业养殖户,又带动了周边好几家村人养鸡致富!
童年记忆里,我最去喜欢姥爷家,那鸡舍里叽叽咕咕老母鸡成了我最稀罕的玩伴,从踉踉跄跄会走路,就跟在姥爷后面拾鸡蛋,至今姥姥还时不时提起儿时我“站着往篮子里撩鸡蛋的光辉战绩”。
不知不觉光阴冉冉,姥爷老了,我们也长大了,最小舅舅也在城里买房安了家,老家鸡舍早就闲置了,快七十岁的姥爷依然闲不住,帮着舅舅种了三亩地,自己还种了两亩大蒜,农闲还帮着村里收收水费,跑跑腿,偶尔还去大棚打个散工。
小舅跑车顾不上家里,今年秋天把地全都承包出去,他却舍不得,硬是留下两亩,准备着明年继续种大蒜,这段时间大棚没有活,听说又去了附近的建筑工地,扫扫地,运运垃圾,偶尔还得搬水泥,听说一天能挣一百多……
老妈心疼他老寒腿,小姨心疼他路上波折,姊妹几个商量着,要给他按月开“工资”养老,他却不同意,他说活到老干到老,绝不给子女添麻烦,本该享福的年龄,却还在继续拼命,这或许就是姥爷一辈子的坚持,而年轻的我们却一直在想着躺平,想着怎么不出力气就能挣大钱,时代变迁,观念的变化,一代代不同经历,演绎着相似的人生。
我的姥爷他不伟大,却也经历着波折的一生,他紧随着时代的脚步,一次次调整着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很朴实的想法就是进自己力量来养家糊口,改善家人生活,让子女能健康成长,父母能体面的老去,这也是父辈、母亲和我同样的期盼。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