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前夜,又是周末,孩子们都沉浸在一片欢喜中时,我收到了这样的短信:
信息来自朋友家的一个孩子,高一,女孩,从初上高一就开始有断断续续地这样的情绪,因为一次在老师面前说起想轻生的念头,老师很紧张,于是告诉了妈妈,才引起了妈妈的注意。
高中三年本应该是要拼学习的三年,而当下很多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学习能力和方法,而是带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使其内心无比焦灼。在这样的状态下,怎么能有力量应对繁重的学业?
在这个社会步调极端加快的时代,人人都追逐着这个快节奏,跟不上,就有了巨大的不安全感,而这份不安全感也自然地经由父母传给了孩子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
近日,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儿童蓝皮书”),这是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第四本儿童蓝皮书。
报告指出,中国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康管理政策推动作用明显,但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日益严重,需要特别注意。
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繁重的学业压力、升学的竞争压力及校园欺凌、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非自杀性自伤、自杀行为在青少年中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2018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在对中国15个城市73992名6~16岁的儿童青少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7.6%,其中12~16岁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达19.0%,男孩发生率高于女孩,且发生率近年来一直在升高。
2018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及其影响因素监测结果显示:大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为2.5%;中学生中有95.3%曾使用手机,其中12.9%的学生表示手机离开身边会感觉焦虑、烦躁、孤独、易怒。
青少年时期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升高,同时精神障碍的发生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表现。
201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针对青年进行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显示,14~18岁青少年有7.7%存在抑郁高风险,5.1%存在重度焦虑情况。
同时,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还处于逐渐上升的态势。
看到这样的数据不禁令人唏嘘,可怜的青少年一代竟面临着如此大的抑郁危机,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鸡”娃教育还要继续吗?相对于鸡娃和高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不是应该提到家长们的最高关注清单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