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个极为不平常的时间点,这一年里上演了惊天动地的新版“三国杀”:风雨飘摇中的大明朝被李自成扳倒,闯王建立的大顺国又让清军击碎,同年,清顺治帝入驻北京。而一路溃逃的李自成,最终于第二年惨死在湖北九宫山。
明万历年间,满族迅速崛起,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政权,并不断扩大地盘,还与明王朝进行硬刚。明崇祯帝朱由检面对连年吃紧的战事,眼看国库空虚,只得一面横征暴敛,一面裁撤政府冗员。这不仅激起了民愤,造成多地爆发起义,而且让银川一家驿站的快递小哥李自成失了业,导致的后果很严重,即逼出一位无敌革命小将。
崇祯帝一手抓攘外,一手抓安内,结果两手都不硬。八旗军占领了关外,并数次威逼京师,直至撞见死磕到底的袁崇焕,才止步于山海关。而李自成则高举“均田免赋”的旗帜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京城,山穷水尽的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得了天下的起义军开始报复性劫色掠财,他们不分富贵贫贱一律雁过拔毛。大将刘宗敏抢了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本打算归顺李自成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联手清兵击败大顺军。
李自成在北京当了一天皇帝后仓皇逃往西安,可又被尾随而至的清军击溃,转而长途奔袭南京。一路上起义军不断遭到清兵和地方民团的截杀,伤亡惨重,最后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的九宫山牛迹岭被乡勇程九伯杀害,当地的农民为其草草入殓。1975年,通山县在李自成殉难地建起“闯王陵”,里面有门楼、拱桥、祭台、牌坊、墓碑、墓冢、陈列馆等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门内侧的一方石碑,上面刻有郭沫若撰写的文章: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的一位伟大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1644年3月推翻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的战友们,特别是丞相牛金星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满人既占北京,暂时和南明妥协,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势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辗转南下。1645年5月李自成率部到达通山,不幸在这九宫山为地主的党羽所杀害,年仅39岁。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虽然,文中充满溢美之词,可我读后顿生大煞风景之感,好端端的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咋就变了味儿,好像个跳梁小丑似的!但参观完纪念馆,我还是对不平静的1644年感慨良多:一个驿卒埋葬了一朝王廷,一个歌妓引发了一场血案,一个乡勇终结了一代闯王,史海沉钩中,往往是小人物引发了大事端。而令我更为揪心的是,在当今火药味十足的国际环境中,中国驻法大使近期的个人言论会不会成为“黑天鹅事件”,激起新一轮惨烈的三国演绎呢?
2023.4.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