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早早到教室。
透过窗玻璃,远远看到有两个孩子在教室后面晃悠,也看见了我的“大驾光临”。
看见我的孩子,自然也就会“广而告之”:“欧老来啦,欧老来啦!”
等我走进教室,若曦正在组织早到的孩子早读。她正在彻的位置边,估计彻没有执行早读,并回复了一句给若曦:“我也不怕欧老师!”
若曦也就将这句话转述给我:“老师,彻说他不怕你。”
若曦这样做,或许是想得到我的支持,把我当做她的救星吧。
可是,我接过若曦的话说:“我没有要谁怕我啊。他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要怕我呢?”
估计教室里的孩子都被我的回答整懵了,老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再看彻,他乖乖地拿出了语文书。
等到我上课,我又将这句话做了延伸。
“我是老师,我不是洪水,也不是猛兽,我不需要谁来怕我。一个人活着,不是要怕另外一个人。要说怕的话,他要怕的应该是规则,公约,法律等。我不是因为怕某个老师才学习的,也不是因为怕某个老师才做我本应做好的事。”我的这份坦然与底气,传递的是我的“师生观”。
“老师,我不怕你!”要是这句话在十年前让我听到,我一定会火冒三丈,一定会拿出点颜色给他看看,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怕我。因为那时的我,心里觉得:如果一位老师,学生不怕他的话,那是特没本事也是特没有面子的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真的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无他。
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在哪个时间节点后,我对师生之间的这种“猫鼠”关系,变得有些不认可,因为“猫鼠”之间永远只有恐惧,只有对立,没有尊重,没有平等。
接手现在这个班不久,我就发现这种现象:班主任去教室,是“橙色警报”;我去教室,是“红色警报”;副班去教室,是“黄色警报”。好吧,我排在第二位,至少说明我还是有些严,但又不是那么严。而孩子们敢于把这些表达出来,足以说明他们对我们的“怕”的成分并不多。
“关系大于教学。”我是一个很看重师生关系的人,我也一直用多种渠道和学生建立关系。比如,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会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分享本。这个分享本作何用呢?什么都可以写,也什么都不可以写,至于要写多少,全凭随意。每周我收一次,你写与不写都可以,但都要上交,因为我要给每一位写。也许,我比较信奉“见字”的力量,有时候比起面对面的聊,这种方式更让人觉得舒畅与自由。
他们都在分享本里写啥了呢?有对老师好奇的,比如问我的生日等;有汇报行踪的,比如分享最近去哪里玩了等;有给我讲笑话的,考我脑筋急转弯的;也有问我数学题的;还有展示特长的,画漫画的居多,有的孩子还画了漫画系列;更有分享对人的看法的,尤其是对班上某些孩子的看法,还有和家里人之间的事情等……每次翻阅他们的分享本,我都会烦恼全无,让心得到滋养。虽然我这个分享本太无主题,太天马行空,但我们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获得信任,获得尊重。这个分享本,就是孩子们的心灵花园,我是那个心灵花园最大的受益者。
诚然,当下有一些所谓的“熊”孩子,会让老师无比抓狂。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能够豁达地面对他们,拥有制怒能力,不在妄想强行改变谁,那将会是自己的新生。”回想我的这些转变,应该是得益于这句话。因为我不想“强行改变谁”,我只是在“管好自我”,只想善待这群孩子,只想传达给孩子们,我们要敬畏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世界的规则。
所以,再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不怕你”的时候,我还是还会和现在一样坦然接受,再坦然地建构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此文已经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