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魏武帝——曹操

魏武帝——曹操

作者: River鲁丹洋 | 来源:发表于2020-12-27 11:00 被阅读0次

      曹操,可谓是在三国时期魏国实力的奠基者,他同时也是军事家,政治家...但是在历史上,人们对他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为了建立霸业的奸雄,枭雄。也有的人认为,他的一切作为可能只是为了匡扶汉室,是一个极其忠心的臣子。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乱臣贼子,搅乱了汉朝。每个人对于曹操都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是真正的曹操又是怎样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的出身是宦官的后代,他的爷爷曾经就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宦官,在当时宦官的势力可谓极其的强大。所以曹操有这样的出身,当然不用担心吃穿的问题,并且可以过得非常好,他甚至可以什么都不用忧虑就当上大官,享受丰衣足食。但问题是这样的畜生,对于他来说到底好不好?如果曹操想要做官,那这样的出身无疑是最好的,因为宦官这么强大,他的爷爷也是很有权力的一位,那么曹操就可以以宦官子孙的名义非常快速的当上大官,他不需要有过人的才华,也不需要通过考试。但是,宦官的名声却是极其不好的,他们时长在皇帝的旁边,可以说他们也是在维护皇权,他们的手上也有实权,甚至他们的权力可以大过皇帝,宦官专权。而这样的情形,也让当时的士大夫不满,他们认为宦官根本没有任何的权力,能力做出这样的举动,反而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有才之士,所以他们这两派的力量不免发生很多的矛盾冲突,士大夫对他们嗤之以鼻。而曹操又是宦官的后代,所以多少都会受到一些牵连。如果宦官闹出了什么乱子,与士大夫有很大的冲突,即使曹操不做任何的事情也会受到牵连,受到同样的打击。这是极其不利于曹操的局势,显然他非常的被动,一切的命运都掌握在其他的宦官手中,自己没有任何的掌控之力。但是曹操的爷爷和他并没有与士大夫发生什么矛盾,所以曹操的生活相对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后来,宦官再一次与士大夫发生了矛盾。这次的矛盾,可以说彻底激发了两派的怒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士大夫因为兑换过的权利感到不满,所以与宦官发动党争,但是每一次都没有成功,反而被那些宦官终身禁固起来。这时士大夫与宦官的矛盾是没有任何可能化解了,并且只会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激烈。这次曹操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免危机,他会受到很大的牵连扯与宦官手上关系的人也必定被士大夫当成对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曹操面临了一个重大的选择,此时他要继续跟随宦官,还是直接脱离宦官,表明自己是清白的,与宦官没有任何的关系。最终曹操选择了后者,他决定不再与宦官产生瓜葛,要不然他也极其危险,时刻都可能遭到报复。那么他究竟要如何做?首先他需要一个官职,但这个官职并不能从宦官那里得来,要不然人们还会说他是宦官后代,他必须从士大夫那里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一个位置。于是,曹操发愤学习,刻苦读书,被成功地举为孝廉,获得了一个官职。

      曹操的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他依然是有实权的。这些权力对于曹操来说一定要好好使用。于是,他开始清理宦官,打压那种权力很大,豪强贵族,不按规则走的人。这种行为也彻底表明他与宦官断绝关系,人们肯定也都认为他与宦官没有关系,可是这种行为也必然会让曹操得罪很多宦官。曹操的这一举动,严抓纪律可谓让宦官上下都清静了很多,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何进是外戚,向来有宦官有不和,他认为宦官是朝廷中最大的一个祸患,根深蒂固,难以拔除,但如果不尽快清理,日后会有很大的问题,于是,他决定诛杀所有宦官。这个决定太后肯定不同意,因为没有了饭馆有谁来服侍她,她的权利自然也就小了。但是何进最终还是决定要把宦官杀尽,这样才可以除掉后患,基于前面的怒火,他直接带领士兵杀进宫中,看到有胡子的就全部斩杀。一瞬间所有宦官尽被屠杀,一切都变得空前的清净。但就在这个时候,董卓也参与其中,他本来没有太多的实力,借此机会趁着混乱的过程中,一举收服了其他的士兵,并掌握了中央朝廷的势力,整个中央的兵力以及各种资源也尽到了他的手中,可谓渔翁得利。他掌握了全部势力后,甚至改立皇帝,废除原来皇帝,换了一个更小的皇帝,皇帝就类似一个傀儡,没有实权,整个中央就是董卓的天下。此时,曹操又面临着选择。董卓的势力无比庞大,如果不跟着董卓的话,或者反抗董卓,他一定会收拾曹操,董卓的这种心狠手辣,也是,因为他在朝廷中并没有一个稳固的势力,他的出生甚至类似于满蛮夷,在中央看来他就是被瞧不起的,所以他只能采用残暴的方式强行镇压人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曹操难道要因此跟随董卓吗?我想是不行的,因为董卓的势力现在看起来比较大,但是他其实是没有根基,是不稳定的,而且他的这种做法,压迫人民也必然会使部分的人反抗,迟早会被压下去。所以这个选择是不明智的,也有很大风险。曹操此时只有唯一这种选择,就是逃跑,他可以先远离中央,然后再召集一些势力去讨伐董卓。而各路诸侯,此时也都响应曹操,为首的袁绍也决定带着大兵讨伐董卓,但是在此时发生了一个极其奇怪的事情,各路诸侯聚集的时候,他们又不打了,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本身就不想打,又何必来?但是他们的选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当时的这个乱世谁有实力,谁就是老大,天下根本没有道德正义可言。所以如果此时去攻打董卓,必然会耗损他们的实力,他们必须积攒势力。讨伐董卓在当时看来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这样的举动也太过冒险。如果失败,亏损的部分就很难弥补,肯定没有一个诸侯愿意冒这样的险,他们也只能先替自己着想。曹操见大家纷纷不肯出兵,自己很着急,所以决定主动出兵。要知道,当时曹操的事例非常的弱,可能兵力加在一起只有5千人左右,以区区几千人打董卓几万人的势力,最终也以极其惨痛的结果败下阵来,势力更加微弱,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曹操的这次举动损失过半,导致他本来实力单薄的部队显得更加不堪一击,在这个乱世,如果想要生存下来只能靠你的实力,兵力,所以曹操现在最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军队,他需要一个自己的地盘,但是在曹操讨董的时候,天下的地盘已经被各路诸侯平分了,他又将从哪里获得地盘?好在这时还有一线希望,就是黄巾军。黄巾军的势力虽然非常的庞大,但多数的军队也只是农民军,作战能力并没有很强,曹操带着他的几千军队,再加上自己的作战能力,军事能力成功地击破了一个城,这时曹操有了有了自己的地盘,总算稳定下来。后来曹操又做出了一个著名的举动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迎了当时的天子。可在当时这个举动没有一个诸侯愿意做出,因为这简直是一负资产,不解没有实际意义,还会让你的名声下降,引起各路诸侯的不满,并且当时天子就是一个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可能的,哪个诸侯会听你的,反而会因不满而反抗。那么曹操又是如何考虑?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当时有谁会非常崇尚天子?显然就是那些读书人,尤其是以儒家为主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崇尚尊君的理念,既然曹操此时没有太多的武将,他就可以找一些读书人来出谋划策。他尊君也会让读书人看到,读书人自然就会纷纷投奔他。这时就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天子以立不臣。

      就这样曹操的实力不断增强,他一举收复了北方,但是就当他南下统一中原时,刘备和孙权结盟与他于赤壁一战,曹操可能处于轻敌的原因,大败而归,此时,曹操统一天下的这个梦也破灭了,于是就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魏蜀吴,自此三国时代也正式开始。

      曹操如今年龄也比较老了,是时候为之后的事情做考虑,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继承人的问题。他是要选择将这些权力贵归与汉室,还是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他要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还要称帝,那么他将如何抉择?最终他把位置给了自己儿子,毕竟如果给汉室那么自己的功劳,像白费了一般。

      曹操的一生做了很多选择,它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但是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这种种选择又能看出什么?曹操在很多时候只会意识到真正问题之所在的,就像是讨伐董卓的时候,人人都知道那是一颗毒瘤,但是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不去讨伐,可是曹操在这个时刻,即使兵力极其有限,但是还是决定要去拼搏。再到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着想吗?我想也不一定,他也可能有忠,想要匡扶汉室。所以曹操这个人其实是很复杂的,不能只通过表象,就对他有一个定义,有的时候更需要通过表象走入内部,明白他是如何选择的,又为什么这样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魏武帝——曹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to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