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转型线上,多出好多以前不曾有过的业务,比如直播、社群、投放、平台电商等等。
大领导认为所有的工作必须能进行衡量,说白也就是得有考核指标。于是各部门分头去梳理指标库,今日有了初步结果,组织大家一起过一下。
其实电商发展到今天,能量化的指标平台都已经量化了,比如在天猫店后台的生意参谋中,能看到一家店铺经营中的各种指标和数据。这就是一家店在线上开展生意的决策依据,说得高端一点就是数字化决策。
领导听完汇报,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这么多指标,需要分个类。
我问,您说的分类是指什么?领导说:比如哪些是过程指标?哪些是结果指标?哪些是数量指标?哪些是质量指标?
我想了想,回忆了一下听过、看过的各种店铺运营课程,好象没有人对于这些指标再做分类的。因为一家淘定或天猫店铺的关键指标就那么几个,比如访客数、转化率、GMV。在此基础上再做分类,我认为有点多余了。
不过,分类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一种抽象的思考能力。只有通过分类,将事物纳入到某个类别中去,我们才会感觉到安全、可控。
分类是人的一种需求,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把物质分为固态、气态、液态,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把动物分为哺乳动物、鱼、鸟等等。
在信息管理工作中,信息的分类也很重要,数据存储所对应的存储格式其实也是一种数据的分类,比如文本、数字、布尔值等等。
分类在工作中的确很重要,可能化繁为简,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到事情的本质。但是今天遇到的例子是个反例,并不所有的情况下,都一定需要分类。
如果类别本身无法定义清楚的话,分类并不会使得问题更清晰。比如一个店铺的访客数,它是一个数量指标,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质量指标(它代表了投放的质量)。
指标不多的情况下,再做分类没什么必要,比如店铺的访客数是个结果,我们做工作很容易知道要追求这个结果的提升,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需要哪些资源,关键要考虑的是策略是否得当以及执行是否到位。
就算我们定义一个指标类别,比如数量指标,把访客数、流览量这些指标放进来,似乎只是为了分类而分类,对于事情并无实际的帮助。
总之,工具、方法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教条主义,要因地制宜才好啊。
就以今日工作中的这一点小思考,作为今天的日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