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微信上,看见好友发朋友圈。原来5月26日,是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在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而现在这个文化宫,却少了老文化宫的闲适、娱乐以及大众性文化。
最早的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始建于1951年,一直是成都市广大职工群众政治、文化、教育、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活动的中心阵地。为进一步加强文化宫建设,200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文化宫实施整体迁建,2008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新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一栋高楼大厦,位于一品天下那边。无数次乘公交车路过,从窗口看见,都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都由于机缘巧合,至今没有一次进去感受过。看到朋友在文化宫房间里拍摄的合影,怎么看也不像是个文化宫,倒像是一间教室。
80年代的劳动人民文化宫,进门的右边是一个茶馆。著名的巴蜀明星李伯清,就是从那里起步;东方歌舞团的团长王昆,继招收了小演员程玲以后,就是在这里面试了会拉小提琴的郭蓉这个小演员。茶馆里,下午有其他川剧团的在这里演戏,买一碗盖碗茶就可以看几个小时的传统川戏。一碗茶很便宜,已经想不起多少钱一碗了。但记得我曾经带了三个小学生去喝茶听戏,加上我四碗茶,也没有贵的感觉。这里一般演的大多是折子戏。有喜剧折子戏,孩子们看得一边哈哈大笑,一边不住地说:“川剧太好看了。”因为这样的川剧每天都演,不少的老观众,会按月把一二排的座位承包了。他们来了就坐自己的位子看戏,没有来就让那位子空着。我常常在想,坐三排的观众,正好一二排都观众都没有来,那他的座位就是第一排。他们看得高兴了,就会叫来掺茶倒水的伙计,指名道姓给表演的演员献花。献花的伙计也会对着戏台上的演员说是谁献的花,献花的观众也会站起来,接受演员的致谢。有时候,有的演员收的花束,多得需要舞台上的工作人员帮他们抱下台。演出结束以后,演员们拿着花束去卖花的地方换钱,一束花5元钱,不知道茶馆还会不会抽成。
紧挨着茶馆的,是一个露天运动场,武术队的队员们就在那里训练。
茶馆的对面是《职工文学》杂志的编辑部。我有时会去交创作的稿件,或是拿几本发表有我文章的杂志。
再往里走,左边有一个小剧场,文化宫艺术团川剧队和京剧队在那里轮番上演。只可惜,那时候拍照留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只拍了一张剧场的戏装照。有一年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单位的闺蜜与家人一起到劳动文化宫游玩的时候,看到我真正演出折子戏《柜中缘》中的妹妹玉莲。就用135相机给我拍了一张化妆照和演出后的留影。我还在川剧折子戏《驼子回门》里扮演过幺妹。在大幕戏《柳荫记》里,扮演过梁山伯的书童四久。每次演戏前,川剧队都会挂个小黑板,上面会写着剧名及演员的名字,不知道我的名字上过小黑板没有。
最里面是一个工人剧院,文化宫影评组的成员们,凭证件免费观影写出影评。证件上注明只能本人用,不可转借他人,还可带一名家属观影。印象中从来没有带过家属,倒是常和闺蜜观影。中午,就去文化宫对面的张老五凉粉店吃凉粉和甜水面。曾经轰动一时的蒋大为假唱,就是在工人剧场演唱。
免费观影证空旷的露天坝,也有绿树成荫,有一片石桌石凳,不少市民在这里打扑克牌,围观的人不少,说笑声不绝于耳。
那时文化宫的大门,停满了自行车,要凭票出入。我是文化宫艺术团川剧队的业余演员,推着自行车就进去了。有时还会带一二个闺蜜,神气地对守门人说:“川剧队的。”守门人一听,不需要买门票,就乖乖地放行了。时间久了,门卫也不再让我出示门票,出入自由。后来,还参加过京剧队、武术队、文学创作和影评组的活动。至今还有当时在文化宫免费看电影的凭证。
在川剧队由于我表现突出,有一年被评为活动积极分子。现在回首当时的合影照,才知道那年我20岁。很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一年弟媳也被评为合唱团的活动积极分子。记得开表彰会的时候,不知道讲了些什么,我捧着从单位图书馆借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哭得稀里哗啦。后来照了大合照,庞大的人群,显示着劳动人民的力量。
我在第二排中间 弟媳在第三排中间几十年的时光,过去变得模糊,记忆也不再清晰。十八岁——我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度过。当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的时候,观看川剧的观众越来越少的时候,我还始终坚持,要和川剧队的老师们一直要演出到,只有最后一个观众为止……
这些承载着美丽青春的往事,永远定格在拆迁前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