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能从更大的尺度和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并且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努力与明天的成功之间的关系,我就会更容易地做出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决定。”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95783/a56ae938d2f17b15.png)
01
—
最近有个很“意识流”的感悟:
有时候我觉得某个问题很难解,可能是因为我只关注了眼前与现象。
所谓“眼前”:就是只关注当下,没有长远的眼光。
所谓“现象”:就是只看到表面,没看透本质。
比如,我觉得坚持每天运动一个小时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如果我理解了坚持运动只是手段,保持身体健康才是目的。
那么我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抽出时间”,而在于我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生活习惯。
而且,当我把眼光放长,清晰地认识到“每天运动60分钟”会给自己未来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回报”,那我就会想方设法去克服各种障碍,实现运动自律。
再比如,我也觉得每天能日更写作是件很难的事情。
但如果我能意识到写作的内核是输入到思考再到输出的过程。
那么我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质根本不在于“怎么找到灵感”,而在于我如何能加大自己的输入与思考。
而且,当我把眼光放远,清晰地认识到“写作”很有可能会扩大自己未来的影响力,那我也会想方设法去克服各种障碍,实现写作自律。
02
—
所以,当我能从更大的尺度和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并且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努力与明天的成功之间的关系,我就会更容易地做出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决定。
这就像高手下棋一般,每下一招,不仅要考虑眼前,还会对未来的局面进行谋划。
走一步、想三步,考虑得越深入、越全面,赢棋的概率就越大。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提到了“以终为始”的习惯,这其实也是基于更大的尺度来思考问题。
这种思考方式要求我在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之前,先要明确最终想要实现的结果。
这么做的原因,本质上就是眼光放长远,把自己放到更宏观的、更长周期的视角下去思考。
只有站在和日常思考尺度不一样的角度分析问题,才能看到新的系统规律,找到新的有效策略。
03
—
当然,无论我的眼光多么宏观、多么长远,没有付诸行动一定是完不成目标的。
所以,一旦有了构思与逻辑,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就要开始行动。
通过行动与获取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与纠错,再逐步与目标对齐。
比如,当我清晰地知道写作能锻炼思考能力,能帮助成长,甚至能扩大个人影响力时,我就试着开始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
虽然一开始的文章质量不高,甚至鲜有人阅读。但长期的写作与思考确实给我的心智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随着心智的逐步提升,又促使我站到更长远的尺度和更深的层次来审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在这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了,总有一些人虽然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但仍然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面对这种情况,无需灰心。
因为,一旦我不再关注眼前与现象,而是把目光聚焦到未来与本质,那么我只需保持耐心,并且持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优化策略和方法,迟早会迎来那个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04
—
最后,总结一下:
总有些问题,需要我更关注未来与本质。
把眼光放长放远,把自己放到更宏观的、更长周期的视角下去思考问题。
而且,只有自己清晰地知道了今天的努力与明天的成功之间的联系,才会做出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决定。
当然,思考只能让大脑清晰,行动才能带来成果。
所以,一旦有了构思与逻辑,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就要开始行动。
通过行动与获取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与纠错,再逐步与目标对齐。
而且,思考一定不是去钻牛角尖,而是让自己有好的心态。
保持耐心,知道付出不一定有回报,每个人总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每个人也总会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