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球式社交,顾名思义,指社交状态像气球一样,一吹就大,一碰就破。可能有人会不理解,社交与气球,到底哪里相似了?
试想一下,气球,用力吹口气就会立刻膨胀变大,但是只要手放开,或者经历了细小的刺激,就会迅速瘪下去。联想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状态,确实如同气球一般,迅速熟络又迅速冷淡,无需刻意维系关系,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仿佛就是吹个气球的功夫。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参加一个派对或者展览,一圈下来看似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微信"新的朋友"里尽是没来得及点开的小红点。聚会上仿佛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你称呼我为“宝贝”,我称呼你为“亲爱的”,从食物天气电视剧,聊到足球书籍演唱会,俨然挚友。分别之际,各自相约日后再见,依依惜别。
结果呢?
微信对话框至今显示的还是“以上是打招呼的内容”。
聚会上的谈话如同你们的“蜜月期”,期限一过,只要有一方不再保持兴趣,就像被戳破的气球迅速干瘪,你们的这段关系也会迅速冷却下来。

不少人对“气球式社交”深有感触,在如今的快餐社会里,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变得如同快餐般廉价。
ETETT
看演唱会的时候认识一个歌迷朋友,一见如故,当晚还一起去吃了火锅。分开之后我们还经常微信聊天,有时候说说喜欢的歌手最近的新动态,有时候谈谈各自城市的美食,还约着到了假期一起旅游。结果不知何时起,原本置顶在微信的聊天窗口再也没有出现过小红点,取消置顶后越沉越低,我们的关系,从陌生人又回到陌生人。
糖包妹
我和她都是哈利波特的忠实粉丝,在实际见面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微信群里聊的火热。后来线下办活动,我俩都迫不及待报名参与。然而一场活动下来,不但没有加深我们的感情,反而破坏了原本网络聊天的良好气氛。后来那个微信群,我几乎再没发过言。
无字歌者
之前看过一段话,说“我不孤僻也并非不健谈,只是我的兴趣一望无边际,很难找到事事与我同好的人。”但其实这么一个人,我还真的找到了。我们的兴趣几乎全部相同,无论电影、书籍、游戏,我俩总是能找到共同话题——至少刚开始接触时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聊什么他都能一起聊得上。可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他的兴趣保持时间太短暂,很快就会去迷恋别的东西。而一旦我们喜好不同,也再难以维系关系,于是也疏远了。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意味着经营一段亲密关系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尽管现在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社交有一定程度的压缩,情感的交流也应当是走心的。也许如今,慢热才是社交的良好状态。放慢交朋友的速度,珍惜身边每一个人,拒绝再做一只“一戳就破”的气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