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六:打骂与责罚之外,漠视与忽略才是更要命的帮凶。
父亲的打骂和讥讽,同学的冷嘲热讽和霸凌,母亲的责怪和漠视,让哥哥走上了绝路。
有一个几秒钟的镜头:在自杀前,哥哥对妈妈说自己好像生病了,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忽视了他的话,哥哥真的坚持不下去了。被漠视、被冷暴力才是孩子自杀的根源。
之前看到过一个心理分析:会轻生的人往往都没有真正看到他、鼓励他的人,但凡有一个人能看见他的不以言,深入跟他们聊聊,说些鼓励的话,都不会走到那一步。
场景七:哥哥轻生之后,母亲无法面对而选择了离开,父亲从此一蹶不振独自带大弟弟,而弟弟则把哥哥的轻生归咎于父亲的过失,直到多年之后,父亲躺在病床上,他依然没有办法原谅对方。
当父亲临终前老泪纵横地忏悔道:你哥哥死了之后,我已经不记得他的样子,我只记得他总是说对不起......
细思极恐的是, 父亲郑自雄想不起大儿子有杰的模样,是否在儿子生命短暂的十年里,他从未正眼看过自己的儿子…...
这是怎样的可悲可叹。
弟弟坐在床边,看着父亲,疏离且默然。没有亲人间生死离别前的悲伤痛苦,而是静静地看着监测仪的那条线归于地平线,归于0。
虽然不知道怎么定义爱,但爸爸妈妈的爱一定是孩子一生好好活着的底气和信心。
这部电影是导演朋友的故事。
导演几近哽咽地回忆:朋友离开之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没有再提起过他, 就好像会慢慢地消失一样,我不想让这个事情发生,我觉得应该好好道别。
学着去接受离开的事实,记住他的离开,因为只要没有忘记,朋友就永远没有真正的离开,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你要接受自己有一个伤口,可能不会愈合。但你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个朋友。
这状态和年少日记里的郑老师一样,接受现实。
每个人都会有崩溃瞬间,但《年少日记》会一直陪着你。
电影里的哥哥,让我好像看到了年少的自己。
如果可以回到初中时期,我特别想给自己一个拥抱。我还要好好鼓励一下自己,告诉她,不论你以后有没有长成小时候期待的大人,你都值得被爱。
你独自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而当时的每个人都以为你还好,这么多年,你辛苦了……
还想最后对自己说一句:“没人能定义,你走过的路。”
看电影时,泪一直流。写这篇文章,泪也一直流。
但,惊喜的是,眼睛清洗后,虽然红肿,清澈了许多;我的心灵也仿佛得到了洗礼,轻快了很多。
是对身心的内在按摩,这也是一种疗愈吧。
祝福大家,爸爸妈妈,孩子,可以相互看见,相互珍爱,缓缓走路,慢慢吃饭,静静倾听,好好说话,深度陪伴......迎着风雨雾霾,伴着和煦阳光,让爱和关怀一直蔓延在你我心中,直到永远。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往往生活比艺术更加残酷,希望世界上不会再有不快乐的童年。
明天,儿童节,祝福所有小朋友:节日快乐。
也祝福所有曾经也是小朋友而今为人父母的成人们:节日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