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聆听象群的呼唤

聆听象群的呼唤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4-06-28 09:40 被阅读0次

    无意间刷到了某校高一的期末考试作文题目:

    儿童游乐园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兜售气球。忽然,狂风吹来,系在自行车后座的一大把气球不翼而飞。妇女束手,眼巴巴地看着气球向空中飘去……有人拍下了气球飘走的瞬间,将它传在网上,并配了一段文字:抓不住就放手吧,你看那放手的一瞬间有多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了昨天刚刚看到的一则新闻:某村遭受洪灾,一个男子的母亲被洪水冲走丧生。记者去他家里采访,见男子泣不成声说不出话来,便去采访他的妻子。妻子叙述了发洪水的经过,说到婆婆的死时,脸上露出了无奈的笑容。记者便问:“你为什么要笑呢?”——网上很多人指责记者缺少共情能力,天灾面前,人的力量是何等微小,难道必须哭着才能表达悲痛吗?笑着活下去是不是更需要勇气?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他人的苦痛有共情能力。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是因为他不知民间疾苦,而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不必对别人的痛苦进行轻佻的调侃,仿佛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就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今天早晨还看到有人调侃桂林的“洪/水甲天下”,在一条条瞬间丧生的生命面前,这样的言语何其冷漠。

    所以,我很担心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去宣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生活就会更美好”;所幸,所选的学生范文甚合我意,它没有无病呻吟,而是体现出了一个中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对社会的责任感,也体现了植根于内心的良知。这样的作文,是真正的佳作。


    “大象之间远程呼唤,声音分贝不在人类的听力区域内,所以易被误解为无声。而人与人之间,何止生理限定,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心理误区所阻碍,难以倾听到彼此,像同极的磁铁一般,像各异的肌肤颜色一般。”

    这段文学出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晓枫的《巨鲸歌唱》。当中年妇女以之为生计的气球被大风刮走而束手无策时,远观的人听不见同为人类的她的焦急与心酸,却只看见气球脱手那一刻的美好与酒脱,甚至上传至社交媒体故作深沉地劝诫:“抓不住就放手吧,你看那放手的一瞬间有多美。”

    不必说人与象之言是难通难解的,相同族类的我们彼此之间也被套上了无言、无声的枷锁。难道我们的双耳已退化至听不见同族人的呼唤?难道我们的双眼已昏花得看不清他人的苦难与悲怆?然而我们又看得见气球飘走瞬间之美,听得见细微风声,故障碍固不在此。

    揆诸当下,在信息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于客观事物上而不见其本质。人们享受无毛猫特殊的触感,却不曾想这一品种育出过程中小生灵的苦痛;人们享受动物表演,却不见那些丧失本性的动物们身上的血痕。旁观的人只见气球飘走时的美感,却不见束手无策的普通人的心酸无奈。

    究其原因,在当下这个“附近”逐渐消逝的时代,人们似平正随着彼此的远去而丧失人类曾引以为傲的共情力,而普遍地易陷入各种“心理误区”。心理误区在人与人之间隔出一道道天堑。尽管说着同样的语言,我们却越来越难以倾听到彼此。这并不是说其中一方带有恶意,只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难免带上一定阶级属性,不同经济水平的人不再拥有同一双眼睛,面对同一样事物,有人能听见象群无计可施的悲呼,而有的人注定只能看见大家无言地俯仰。

    然而,尽管“附近”之消逝,“阶级”之鸿沟固然存在,仍不代表我们注定无法倾听到彼此。下沉,下沉。抑或是上升,上升。无论自己与对方身在何处,因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有机会和对方平视,对视,有机会看见对方眼中翻涌的情绪。其次,与其劝诫他人放手,不如在此刻出手。正如鲁迅所言:“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在气球气飞起的那一刻不要沦为看客,要做投枪的战士,抓住气球远去的弋尾。此刻你回头,你会看见中年妇女眼中闪烁的感恩,凝神细听,你会听到远处象群的呼啸声。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塑造了一个镜像之域,城中所有居民的一举一动皆被“湖心之镜”如实反映。而当多媒体的聚光灯打造出一个信息化的“湖心之镜”,人们或许谨言慎行,或许哗众取宠,却少有人利用这一“湖心之镜”更真实地去看对方的眼睛,更真实地听见对方的声音。也许当迷雾散去,人们望向湖心之镜,发现自己与对方不过几步之遥,脱手的气球相距咫尺。此时人们方能放下自己,摒弃一切不实际的杂音,认真地听一次象群高远而悠长的,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呼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聆听象群的呼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cy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