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喜欢上学的儿童

不喜欢上学的儿童

作者: 缘觉如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22:11 被阅读4次

    今日晚上睡觉,儿子一直说他不想去上学。因为上学太无聊了,他要尽情的玩,尽情的陪小朋友玩,看电视。他一直念着在学校不能尽情的玩。我思考了一下,我是这样安慰他的。

    1.他现在一定要去上学,不上学,爸爸妈妈就被警察抓走了。上学是他的责任,让他上学是爸爸妈妈的责任,不知道他是否听懂了责任的意义,后面有机会要给他灌输负责任的认知。

    2.以后长大了,可以不上学,只要能做到不上学能挣到钱就行,现在他还需要先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上完了学会了基础的东西才可以,以后爸爸可以教他不上学而挣钱的方法。哎,跟他讲这么先进的理念,说明我是多么疼他啊。我想把最好的给他,甚至把我的理想提前透露给他,虽然,他现在一脸茫然。

    我儿子今年六岁了,他是我一天天看着长大的,从一个小胖子长成了瘦猴,虽然更帅了。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乐,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无聊了就玩,玩无聊了就换一种姿势继续玩,而大人们的想法是怎么让孩子更好的玩,更健康的玩。

    今天看了一篇奴隶社会的一篇公众号分享的文章《和他们相比,我们送出国的精英其实是整体溃败》,这里的他们指的是印度的那些精英们,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等CEO都是印度人,而且很多精英都来自印度的一个最难考的大学_印度理工大学。该大学和我们最高学府 清华大学相比,清华大学难考的程度要更高一点,而且,印度理工大学国家对学生的拨款为2.9人民币,而我国对清华大学的人均拨款是22.6人民币。两者差距巨大,但是,我们的出国精英们的质量和印度相比要差多了。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呢?其实,从印度的一个很有名的电影里就可以看到原因,该电影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描写的这所原型为印度理工的大学,教条、压抑、呆板,毫无创新精神,但这只是电影里故意塑造出来的,你得想想美国人电影还天天黑自己政府最烂呢。作为电影总要树立一个冲突、一个反面,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而该影片中弘扬的价值观,出彩的情节,才真正反映了印度教育所推崇的理念。那该影片弘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用一句台词来说就是:Alliswell(哦里斯歪儿)。翻译过来就是,喜欢穷折腾。不论是开头的电击门口小便者,还是最危机关头的紧急助产里的临时网络教助产、自制发电机、自制吸尘器吸胎儿……完全体现了影片对智慧的概括:敢于穷折腾、动手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这种精神其实我们中国人是最熟悉的,一句话总结就是马克思思想。但是,正如常识就是集体谬误的同义词一样,中国老百姓理解的那个马克思主义是最不马克思主义的主义了。为什么?其实我之前看了一本书,《天幕红尘》,这里面有马克思主义的零星解释,大概意思就是马克思主义其实和我们常说的金刚经的一句话挺像的就是“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为见相非相?字面意思就是不执迷于表象,要抓本质。理论是哪里来的?理论是实践中总结来的,要想学好理论就要多实践,不实践的理论叙述者就成了假大空,而实践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造成原有理论重新重新定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推翻了牛顿定律!那哪个才是相?那个才是非相?实践过程才是辨明相的过程。

    哎,我发现,我不是一个好的叙述者,一个概念说着说着就被我说偏了。还是不继续解释了,有道是:不可说,一说就错。回头继续说我儿子吧,说让我儿子不喜欢上学的事吧。其实,小孩子不喜欢一件事情只能说明他对某件事情还没做好,李笑来的《做时间的朋友》中的逻辑我很赞同,就是,兴趣和做好一个事情的前后逻辑关系是什么?只有做好了一件事情之后才能建立起兴趣,而,常人思维里的因为有兴趣所以能做好某件事情的逻辑是颠倒的。我儿子不喜欢上学,说明他在学校里面做的并不好,这点我能理解。学校是培养孩子自我独立能力和意识的地方,而我的孩子独立能力还不够,孩子在家,他的很多事情都被我代办了,如:洗脸,洗澡,吃饭,穿衣。。。。。。。看来,我必须管管我自己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喜欢上学的儿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et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