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的最后一天,很多朋友明天会和一一一样,要回归工作岗位了。
这三天端午假期,正如昨天和大家提到的,还是很有收获,也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尝试,同时也算是颇有些偶然间的顿悟,想聊的有很多,不妨就从这个关于“端午安康”的祝福聊起罢。
1 有多少人知道,缘何端午不说“快乐”?
看一看你收到的微信祝福,那些表情包里是不是都没有“快乐”二字,而是“端午安康”?
我想还是有很多人并不完全知道这背后有意思的缘由,即便知道,也未必确切。
为了解决这个困惑,一一当了一回平日里并不怎么喜欢的“考据派”,倒也不是说写作的考据派有什么不好,相反,他们往往有着我无法企及的耐心和细心,愿意花时间去琢磨事情,只是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有时候会少了点趣味。
闲话休提。
经过一定的考据,我发现,对此相对来说较为“权威”的说法,大体上是两点。
一是“谐音梗”。
想不到吧,原来古人才是玩谐音梗的鼻祖,比如今那些脱口秀演员玩的还溜。
大家知道,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个wu月初wu的谐音,体现到了一个“恶”字上。
还对高中文言文有印象的同学们一定知道,恶字,又代表厌恶之意,代表“不善”。
两个“恶”字在一起,显得并不吉利,所以用“安康”也是表达一种对平安健康的祈愿。
二是“祭祀之日”。
从这个角度说,古人认为这个端午节,并非节日,而是纪念日。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流传最广的对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其实五月初五,也是对另一位先贤伍子胥的纪念。伍子胥一生忠心耿耿,却被奸人的谗言所害,他和屈原都可以称作是伟大的“爱国者”。
所以你们看,这个日子,在古人看来,更多的意义在于纪念,对每个家庭来说,就延伸为对于先人的纪念,这样的日子,用“快乐”自然也就不妥了,所以我们用“安康”体现严肃的调性。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缘由,却似乎还是有争议,甚至还有学者提出来,其实端午用“快乐”完全可以,这个“安康”只是后人的杜撰,是后人强加之意。
所以如果还要深究下去,一一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了,毕竟我们不需要写论文,仅仅是过个节日罢了。
2 端午的鸭蛋,你吃出了什么味?
一一倒是从这个“端午安康”的考据之中,想到了一些其他的对于端午的记忆。
不知道各位是否记得,中学的一篇课文《端午的鸭蛋》。
这是汪曾祺先生的名作,没看过的朋友建议自己找来看看,花不了您宝贵的5分钟时间。
文章不胜在文笔,而胜在平实的叙述,就把端午节老家的风俗人情、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这次一一在端午节也回了江苏老家,跟着奶奶包粽子,突然有种久违的感动,这种感动并不很强烈,却很真切,仿佛是镌刻着鹅卵石的溪水,流淌过去却留下了淡淡的印记。
其实如今知道端午节有“说安康不说快乐”的说法的朋友已经寥寥无几,更不用提知道、体验过除五毒、吃五红、包粽子、挂艾草、做香囊这些风俗了。
汪曾祺先生的老家也在江苏,他生活的高邮,速来以咸鸭蛋闻名,我依稀记得第一次吃咸鸭蛋,应该就是吃得高邮产的。
那次就是端午节,父亲轻轻敲碎蛋壳,然后剥了一点下来后,拿一双筷子,从这个剥开的小洞里把蛋白连同浸润了满满的红油的蛋黄一起掏了出来,直接分在了我和母亲的稀饭里,说是不要浪费了这红油,是“宝贝”。
而父亲自己,只往碗里分了点蛋白吃。
我依然还是有一点对于那个蛋黄口感的印象,真的很香、很咸、很鲜,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年代的食品品质格外好,还是因为父爱如山……
3 传承,并不是穿上唐装就好了
这个小标题,略有偏激之嫌,其实一一想说的只是,我们不要忘记了真正重要的、真正要传承的。
继续前面的话题,不知道风俗,其实没有什么打紧的,百度一下、听老人讲一讲、吃一次“五红”、品尝一下高邮的咸鸭蛋,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方式,找一个“传统体验游”,你也就都懂了。
可是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并不只是传承“知识”,而是传承“文化”,文而化之,这就不是单纯的一个体验了,而是带着“人情味”。
人情味从哪里来?其实也简单,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回过节的兴奋、激动、感动,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只知道过节聚个餐、吃个饭,却也因为一些难言之隐,没法回家,更不用说回老家了。
有人说一回到老家,“年味”、“节日的味道就出来了”,其实不是因为老家有什么魔法,只是因为老家人多罢了。
中国人,爱热闹,中国人,骨子里也是淳朴和传统的,真的建议那些喜欢“装X”去玩什么“深度风俗体验游”的中产,疫情期间,不如过节回回老家。
有老人的地方,就有传承,在老家的村子里,就有你要的“深度风俗体验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