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天。日子流水过了,感觉太容易放过。然而不放过又怎么样呢? 日子还是流水的过。两年半了,觉得这30天一轮的小结已经超出了写作练习,就当作是生命中的絮絮叨叨好了。
从《荒野侦探》到《遥远的星辰》到《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波拉尼奥吸引了我的眼球好多天。惊讶于他主题的恒定,文字里的定力,岁月封印不减热血,似乎是永远的青年。
能够不被岁月驯服的,是真的青年。连当初的单薄、稚气都因时光的包浆显得惊艳起来。不过,故事有阳的一面与阴的一面,阴的一面甚至可能无法以文学语言去描述,这方面,反而要求助于非虚构。
于是又有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那么细腻地讲故事,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在他笔下都像橄榄般回味悠长。与波拉尼奥一个显明的区别,那就是马尔克斯的记者职业习惯,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梳理得不厌其烦,而波拉尼奥在虚构世界里做一个本分的诗人,不问来处。
诗人和记者,有时好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
在《活着为了讲述》的扉页,有这么一段话: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
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假如让波拉尼奥来讲这么一段话,他会觉得很无聊,直接就会唱出一段不明所以的旋律——欣赏他的文字,恐怕需要比阅读新闻报道高得多的鉴赏力。这也是两位作家的分野所在吧。
不过,波拉尼奥欣赏的前辈作家里,也真的有马尔克斯。不出意外地,也有博尔赫斯。
最近一次住院,有位病友曾在加勒比海区域待过十几年,他讲起华人以为高端的补品:鱼翅、花胶,实际也就补补蛋白而已,这论调甚是对我的胃口。然后才真的认真看了看加勒比海沿岸,都有哪些国家。
这才发现,加勒比海南岸是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马尔克斯的哥伦比亚在地理上清晰呈现(令人着迷的水道)。北边有古巴(好小的一块飞地,卡斯特罗经营了一辈子)。更北边有神奇的墨西哥。南下才是智利,波拉尼奥的出生地,紧挨着是阿根廷,博尔赫斯的家乡。南美洲的地图,简直是文学铺成的啊。
波拉尼奥最后定居西班牙。他以西班牙语为故乡。回归旧大陆让他找到了更广阔又更深邃的家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他的个人经历看作一个现代人的奥德赛。
比他早半个世纪的纪实,由马尔克斯书写,板上钉钉地留下城市的发展记录(又是记者视角):
“此外,巴兰基亚拥有了第一家电台,指导市民如何净水,开辟了吸引游客、开启民智的现代化渠道;听到消防车的警笛声,男女老少兴奋不已;敞篷车作为新生事物,满大街横冲直撞,在新修的柏油路上车毁人亡;“公平”殡葬公司从死亡幽默中汲取灵感,在城市出口处安置硕大无比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别着急,我们等着您!””
是啊,着什么急呢,这奥德赛终有尽时。
下一个30天,只要活着就会写。
借友人图: 北京入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