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阴雨的天气添加了春的气息,温润柔和。
地面湿漉漉的,微风吹来,夹杂着泥土的芳香。
随着慢慢恢复,女儿表达能力越来越强。
手术前,她就是一张小巧嘴,哄得爷爷奶奶乐呵呵的。
手术后,将近一年的缄默,终于开口说话了。确切来说,不是术后缄默,而是手术伤了掌控语言的神经。
听一个九岁已经会说话的孩子描述,他张口叫“妈妈”时,用了好大的力气才发出来一个“妈”字,跟嗓子哑了似的。
女儿语言表达几天一个样。
术后四个月,会伸手指简单表达“吃”,大拇指表示大米,小拇指表示小米,不会表达的,我们说出来几种,一个手指头代表一种,让她来选择。
后来,女儿用口型表达,最常用的词汇看口型就知道她要什么。比如,鸡蛋,面包,橡皮泥,平板,冰公主(娃娃)等。不常见的就需要不停地猜测才能知晓她的心意,有时候,大家都急头怪脑的猜不对,她生气地撅起小嘴。爷爷就让他画。
那一次,女儿画了一个长条条,上面点了几个点,配合着口型,我们开始猜:“是吃的?”她点点头,“三个字的吃的,而且是甜的,是什么呢?什么东西长条条状,上面又有点状物?”
家人们议论纷纷,猜了半天,只知道点状物是“芝麻”,我给她买过两次,不常买,再也得不到其他信息,就此作罢。
第二天早上醒来,女儿看着我用口型背了过年诗歌“……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
背到“二十三”,她停下来,我顺口接上“糖瓜粘”。女儿笑了,点点头。
我恍然大悟,原来,猜了两天是“芝麻糖”啊!
接着,女儿会发出来一个字了,说一个字需要换口气才能接下一个字,而且都是平声。
孩子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她会用一个最贴切的字高度概括表达想法。
慢慢地,一口气两个字,三个字,一小句话。
那次,我催大女儿写作业,看着大女儿很不情愿的样子,我说:“我天天催你写作业,是不是很烦妈妈?”这时,小女儿听见了,用稚嫩的语言一字一顿地对我说:“妈——妈——无论你——打我——还是——骂我,我都——爱你——”。我搂着女儿,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会说话了,相处久了的家人们也都了解她的心愿。
因为行动不便,只能看着姐姐在院子里追逐玩耍,好几次对我说:“妈——好没意思哦——!”
自从会说话,话变多了。
下午,她问我那个“沾了许多彩色豆豆的零食
”,这又难住我了。
她说,东西在超市可以买到。
我和她商量明天再去超市买,她也同意了。最后说的那句话,让我直接抱着孩子去超市买回来了。她高兴地扭动着上身说:“我好期待今天就能买啊!”
“期待?”
女儿点点头。我抱起女儿去了超市……
你看,春天来了,希望还是不断有的。我相信不久以后,我小女儿就能站起来自己走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