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肚白:像鱼肚子那样的颜色,白里略带青,多指黎明时东方天的颜色。
应该还是小学刚学着写作文时,我们就学会了这个词并开始用这个词,一用就是好多年。譬如我就已经用了将近50年,直到上周提交的作业《幻灭》的开头还习惯性地用了这个词。
晚上薇薇老师点评作业,我的作业排在后半部分,于是边做着晚饭边旁听老师对小伙伴们的文章的点评。
在评到一个小伙伴的网文时,老师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章节中“鱼肚白”这个词就出现了两遍,会让人觉得有些无趣,可以更加口语化地说,主人公实在无法接受天还没亮就要起床的生活。
我心里立刻打起了鼓,老师下一个说的该是我了。
果然,老师点评来了:“……然后我又看到了极为熟悉的‘鱼肚白’”,后面紧跟着是个捂脸的表情。
“我在想,这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表达方式吗?天刚微微亮的时候,就必须用鱼肚白吗?”老师继续点评。
我瞬间特尴尬地说了句:“以前写作文的时候经常用(捂脸),得改。”
“……但真的觉得好像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似乎正在毒害我们。其实《幻灭》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只是一个‘鱼肚白’让它多少有点油腻了。”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书读的太少,词汇量过于贫乏。刚表达了这个意思,黄青海老师就插上了一句:“一词穷,二缺乏想象力。”
一针见血!黄老师是汉语言文学系的高材生,学堂签约助教,之前就经常引导我们阅读经典文学,现在是学堂刚开发的经典文学作品解析课的授课老师,文学功底极为深厚。
最后薇薇老师留了一段话:“多阅读,多练笔,多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感知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你会发现描写天空不仅仅可以用‘鱼肚白’。”
薇薇老师和黄老师两人的话说的一语中的,有如醍醐灌顶,让我意识到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所在。
当年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又教了13年的高中语文,写了七八年的材料,我的语言竟然贫乏到了如此地步。主要是退休前的十年基本躺平,几乎没再动笔写过什么,即使读书也是读的些鸡汤文或者娱乐至上的网文,没再正经读过经典作品。
来到学堂后,虽然也跟着读过一些书,但好多没有记读书笔记,还有一些是采取了听书的形式,输入效果欠佳,所以快一年了,大多是听了些寂寞,真正留在脑子里的不多,写文时反反复复就那么几句话、几个词,语言没什么变化,更没什么特色。
其实自己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经典作品尽量少听多读,尽可能多读纸质书。5月份除了跟上读书会的进度外,还要读完刚买的陈彦的《主角》(上下册)。群里的佛铃花语曾分享过她是如何读《主角》的,准备好好参考她的分享,进行精读。一定要完成!
想象力一直是我的短板,之前极少参加脑洞文的练习,因为自己总是打不开脑洞,缺乏想象力,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百度了一下提高想象力的方法:
第一种是在早晨刚醒或者临睡的时候去练习想象,譬如在脑海⾥设想⼀朵玫瑰花,想象它的芳⾹。你正在⼀座开满玫瑰花的⼭上,⼭上飘荡着浓郁的玫瑰花⾹味。花⾹对你会有什么作⽤?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什么?
第二种是多看看画展、听听音乐、读读中国古典诗歌,多读一些优秀诗歌,或者其他文学经典作品,比如《红楼梦》。
第三种就是多做意象对话。
随后黄青海老师又在群里进行了加餐去:
“如果你的小说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一种生活化的记录与发展,那这个时候,你的语言就很重要了。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风格。
一个要积累,如从诗歌散文中来,一个要结合语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正如鱼肚白的天空,如热锅上的蚂蚁之类。这些当然没错了,但就显得没有特色了。
补充一下,对于周围环境的描写,尽量写出一点特色,或者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要太习惯依赖于用这类成语。用太多成语,就没了作者的语言特色了。可以在用成语之后,加一个比喻句或自己的感受。如:
冬日,细雨凄凉,杭州被浇得阴冷,冬瓜白的天空哭丧着脸,溪流啜泣,山风呜咽,衬托着九溪十八涧的送葬人。”
黄老师的这番话干货颇多,让我深受启发。今后除了阅读小说外,每天还要读一点诗和散文,可以使用典读APP里,看诗人和散文大家是如何锤炼语言的。多读多积累,让“鱼肚白”的梗少一点出现。
昨晚是21天日更营结营仪式,无戒老师最后总结时列举了一个现象:
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找作品的主题,无法写出一篇完整的问题,从不看书,写文章时词汇量匮乏,写完自己的故事就没有素材了,除了碎碎念之外,不能写出任何作品,逻辑不通顺,作品人称混乱,句子啰嗦,作品没有深度,浮于表面,甚至没有任何文学鉴赏能力。
我发现这些现象自己基本都存在,最突出的就是词汇量匮乏,写的多是些没有深度、没有意义的碎碎念,即使写了一年,却没什么看的见的进步。原因无他,就是阅读输入不足,写文章时缺乏作家思维和读者思维而流于自嗨。
报名了两个月的小说马拉松,60天完成一部不少于10万字的小说,给自己一点压力,向前推自己一把,前进一小步。
成绩是努力加勤奋得来,持续写下去,什么都别想,先写一百万字再说吧。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