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译文】
一位同学练习静坐,觉得有所领悟,赶紧跑去跟老师汇报。
先生却对他汇报的收获不感兴趣,说:“我以前在滁州的时候,看到学生们多注意都知识的理解,较量短长异同,没有多大收获,就教他们静坐,他们很快领悟到了一些东西,短时间颇有成效。时间一长,逐渐有喜静厌动,沦入枯槁的毛病。或者追求玄解妙诀,借此耸人听闻,向人夸耀。
所以静坐我也不讲了,近来我只跟人说‘致良知’,良知明白了,随你静坐体悟也好,事上磨炼也好,良知的本体原是不分动静的,这就是学问的要领。我对这个问题,从滁州到现在,我也反复思考过很多次,只有‘致良知’这三个字,没有弊病。好比医生自己骨折过,才晓得骨折的病理一样。”
【浅谈】
1、佛说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便对应八万四千法门。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修行办法,西人亦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这个意思,静坐当然很好,今人的瑜伽、冥想、太极,甚至我的跑步,都是让自己身心修练的方式,不一而足。
2、但目标就是一个,悟道,或者在先生这里叫致良知,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抓住根本,核心,圣人教人只是一个简易功夫,至于具体怎么致,儒道佛各家有各家的方子,都可以。喜欢那家用哪家,适合那个用那个。
3、就如同我最近为什么理解了樊登老师和张萌萌姐为什么拆解书那么厉害,直击要害,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写过书,还写的非常好,所以输出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越多输出,越水平高。老子亦言“己以与人己愈有”
4、当然,静坐体悟绝对是好办法,老子亦言“致虚极、守静笃”。但凡事都有一体两面,既然不是道之体,是道之用,一定是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就是易导致“喜静厌动,流入枯槁”。
5、所以先生才只言致良知,极少言静坐。良知本体无善无恶,无静无动,不管是在事上磨的动功,还是静坐独处,只要都是为了致良知,抓住根本,便没有缺陷,可设为定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