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是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一部《道德经》,说不尽的道,说不清的道。道之玄,被后人玄化了,千人千感,个个有理。最近阅读“简书”中一位90后紫侠狼酷说老子连载,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年轻高人,解读《道德经》,犹如庖丁解牛,让我叹为观止。再掺杂听了罗胖的003知识发布会,推荐介绍《今日简史》,里面提到公司概念时,倍感公司概念有如“道”,现在社会公司无处不在,但你真要具体探究什么是公司时,又发现它啥都不是。这些杂念萌生我写“道”的想法。想容易,写很难,但还是写了,首先是整理了自己对“道”的想法,其次看能否对读者有所启发。毕竟写出来,能让人看明白我写些啥是我终极的写作目标。
动生道,水由于流动,老子见之,才百感生,才赋予了“道”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用流水来隐喻,无形之中的有形之“道”。如果是死水一潭,也就无从谈“道”。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第一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为第二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为第三层。第一层近似第三层,好像都一样,其实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是,经历过才会深刻,而停留在大脑的经历想象是肤浅苍白的。好比如,你用大脑想象你远在外国,然后回望你现实生活地点,你是产生不出来一种遥远的感觉,因为你只是想而没动,没实际产生距离。而一旦你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地方时,那一瞬间,你回望你的家乡,你是会有更深刻的清晰体会。因为你的行动产生了实际的距离,而实际距离感会调动你的感觉去深刻体验。记得,有一年去中国最北县城漠河,在最靠北的公园里,站在公园里那个中国最北标志的塑像前,遥想自己的家乡,那一刻的感觉和在福州出差回望家乡的思想场景完全不同。真正到了,体会到了,才深刻。这,藏着“道”。
有篇文章说,有些人一直就呆在起点上,一直感受着一种到终点的快感,就像以前的一则故事,渔夫和富翁同时晒太阳,渔夫嘲笑富翁说,你折腾半天不还是和我做同样的事情,这故事很多年前安慰了像我一样的很多停滞不前的懒惰者,为此还以为找到了金玉良言,续而言之凿凿地与人高谈阔论自我感觉甚好。现在,想想,当年那个很傻逼的自己,无知无畏,无知无求。多年来的经历才真正发现,渔夫当下晒太阳是他唯一最好的选择,而富人当下晒太阳只是他最好选择的一小部分,看起来形式一样,但内在动机心理完全不同。这,隐含着“道”。
唐代有一位高僧法号慧海,人称大珠慧海禅师。弟子们根据他的言论整理出了一部著作,分为两卷:上卷叫《顿悟入道要门论》,下卷叫《诸方门人参问语录》。据《诸方门人参问语录》这一卷的记载,曾经有一个人给大珠慧海禅师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话说有一天在码头,一艘大商船缓缓地靠在了岸边。这时候,站在岸上的船夫问:“慧海禅师,我刚才看到这艘船在靠岸过程中,压死了不少淤泥里的螺蚬。”慧海禅师点了点头说:“没错,我也看到了。”“但我有一事不明。”“请讲。”船夫咳嗽了几声,然后说:“有人乘船上岸,船却碾杀了螺蚬众生。请问这是人之罪?还是船之罪?”所以,当船夫问“螺蚬之死,究竟是人之罪,还是船之罪?”的时候。慧海禅师大喝一声:“人船两无心,罪正在你!”船夫疑惑地问:“这是为什么?”慧海禅师说:“狂风折树,暴雨催花,本没有造作者,也没有承受者,自然而已。按你的说法,这大千世界之中,无情众生与有情众生哪一个不是罪人?”这与一个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也类似,起念头的旁观者,而把自己的邪恶观念推导到他人身上。狮子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吃羚羊是一种罪,羚羊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吃草是一种罪。因为它们天性使然,本心如此。而人,如果意识到是一种罪却去行动,这是逆道而行,必遭惩罚。反之,知善而不为,同是逆道。无意识顺本心,有意识顺良心,这,就是“道”。
想“道”容易,写“道”难,行“道”更难。以往头脑的对“道”道胡思乱想容易,但真要写下来,很难,根本就写不清楚,更何况要做。也许这就是我要写作的主要原因吧。循序渐进,没学爬不会走就想跑,这是幻想,这道理谁都懂,但事物一旦复杂起来,这显而易见的道理都会被抛之脑后,以为想好了就能做好,天方夜谭。写起来,动起来,才能生“道”,“道”出,才遵循道法自然,一切才可以顺其自然。躺着不动,光说不练,无处生“道”,何来道法自然。践行,不是大脑的事,结合身体力行,“道”出,才可说道,否则,只能胡说八道。当我沉下心努力思考写这篇文章时,原本泛泛的思绪引发的焦虑烦恼,在构思落笔的那一时刻,都消失的无踪无影,正应了曾国藩的一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这未尝不是“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