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看见另一种小说--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看见另一种小说--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作者: 心会神苧 | 来源:发表于2021-04-01 15:22 被阅读0次

王小波说:我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读过道乾先生的译笔,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

我是王小波参观团的,初读只求到此一游,没成想,看完却流连忘返,陷入深思。有三个问题,半个多月来一直萦绕着我。

第一:《情人》为何享有盛誉?

这本小说之所以获得法国最高文学奖,在于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体:以意识流为线索,用情绪来引导读者的写作方式。

小说多以情节为内容和主体,越是精彩的小说,故事情节越是跌宕起伏。而《情人》则不然,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一个穷女孩与一个富少爷的爱情故事。

整本小说呈现出“凌乱”两个字。“她”,这句话说的是“我”,下句话是“我”妈妈,紧接着又是“我”的室友;另一段文字里的你我她指的都是“我”。故事情节被不停地打断、衔接,再打断再衔接。时空的交叠,场景的转变,人物的切换,无一不让人有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这种看似没有逻辑的写作正是作者的独到之处,用情绪推动事件的发展,不知不觉中让你隐去了故事本身,最后,你会觉得不是看了个故事,而是领略了一种心境。

这或许正是王小波所说的艺术吧。

第二:“我”是否是女权主义?

一个十五岁的法国女孩儿,生活在越南西贡,有着白色的皮肤,偏执的母亲,凶残的大哥,懦弱的二哥,过着穷苦潦倒的无聊日子。偶然遇到对自己感兴趣的中国阔少,她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找到了一条摆脱糟糕生活的捷径。于是,她不计后果、不计回报地投入,在看似畸形的关系中释放自我,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绝望,这使本该热血沸腾的情爱场面却渗透着冷漠、颓废、悲怆、甚至是毁灭。

开篇,远远走过来一个男人,对“我”说: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个形象,是我时常想到的,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它在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结尾,他说他爱我将一直爱到他死。对这两段文字,可以这么理解:“我”爱你爱“我”时“我”的感觉;如果不是你说永远爱“我”,就不会有这本小说的诞生。

“我”在这段关系里占着主导地位,处处散发着骨子里的优越感和天生高傲的气质,看似无力与现实抗争,却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没有沦为妓女,而成了女作家。 “我爱你,但是我永远不属于你,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妥妥的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让自己强大、独立,又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我”到底爱不爱他?

起初我在疑惑,“我”到底爱不爱他。如果在你七十岁的时候还能记得他的脸,记得与他初见时的心情,和他相处时的细节;如果不管时间怎么变迁,只一句“是我”便可唤醒所有的记忆;再如果一段乐曲就让你猛然间想起他,继而泪流满面。那是爱还是不爱?

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谁知道呢,爱或许是一刹那的恍惚、一瞬间的失落,一串甩也甩不掉的数字,一张在弥留之际浮现的脸,谁知道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另一种小说--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ut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