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
《变量》,在你的目力到不了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

《变量》,在你的目力到不了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

作者: 一只红薯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22:55 被阅读8次

DAY1  变量的缘起

“在圈子时代,人们变得更加孤单和漠然,在你的目力到不了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事情,那些事情通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你的生活。”

平时忙忙碌碌两点一线,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做一只满足的井底之蛙,不在乎外面的变化,因为自己觉得这样就已经够好了呀。

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不高,大概是因为作者花太多篇幅絮絮叨叨划不到重点,讲自己的初衷和写作的过程,还有一些见闻,不像是一本探索2018年发展的书籍,倒像是一个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词不达意不得不借助很多名人名言和时事见闻。

举例说明很棒,但没必要把这个人的头衔带出来,不出名的人为什么前面就没有长长的自定义的名号呢,不过基本上写东西都这样,我也这样,接下来的30本会越来越好的吧。

DAY2 大国博弈

在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区域时,很容易觉得内容枯燥无聊,作者写着要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于是一直在文中寻找,找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作者仍然一直强调有好多内容,都在讲这个内容来源的过程。

人的适应性是无法想象的,2018年对我来说就是平常的一年,不外乎年龄又增加了一岁,一切都是按照原有的轨迹在运行。无人机、机器人、实事报到、重大事件、国家获得的荣誉、明星的事情都只是出现在电视新闻里的东西,与自己无关。漠然的看着一切,只知道现在吃饱穿暖,过好当下。不是说这些东西没有普及,与生活无关,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除了一个世界”,我给自己画了一个圈,把自己禁锢了。

现在的生活状态如同作者所说的“拥挤的人群如同潮水,后面的人推搡着前面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每个人最后都发现,自己是被挤上车的”,跟着人群走是没有错的,但属于自己的路在哪呢?思考的时候会怀疑自己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但当身后的人群移动时就会跟着行走了。

变量 day3 在无人地带寻找无人机

表述观点时都会带着主观性,一切都是我认为,以自身经历去理解事情发展。讲述时对方恰好了解这些地方就能轻松的了解你想要表达的点,但对于没涉猎过的人就会觉得过于空泛,而对这些有研究的人会觉得过于表面,所以说表达自身是非常艰难的事。

作者在第二章里讲述了极飞无人机在农业上的成功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不对作者的观点发表看法,因为自己并不了解,多说多错了,还是带着跟着作者的角度去观察事件的态度去看2018年的发展吧。

作者说“新技术革命的地基已经打好,地面的楼层刚刚冒芽。”我更偏向于很多事情都有他的发展方向,现在去预测不能完全准确,你并不知道哪只蝴蝶会煽动翅膀,就像你小时候不会知道如今的你是现在这个模样。

一本观察的书籍,带着太多的结论,大概已经偏离当初写作的重心了,还是说习惯了对某些事情下定论呢?此刻,我也在对这本书打标签。

变量 day4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老实说,看完这章没有什么想法。因为这方面接触太少平时也没有思考所以拓展不出些什么来吧。

父亲是建筑工人,近两年工作较少,没有新开发的楼盘就没有活,年末老板会迟发工资,这是否是作者所说的房地产的萎缩。

这章算的上是之前所说的比较专业的知识吗?

比较在意作者说林哥一边开车一边回头来和后座的他们聊天,不断接电话谈事情,不危险吗。

day5 社群

看到最后一章仍然感觉作者在泛泛而谈,带着自己的主观去臆测,举的例子完全不具说服力。

从一个点跳跃到另一个点,没有很大的关联性,上下文之间的转换很生硬,也许是第一本书的原因?

没有穿过她的鞋子走路,你就不能知道她有多痛苦。怎么就能轻描淡写的写出李娜的心里感受呢,是真问过还是凭自己想象,自认为她会这样去回答。

用第一人生去寻找第二人生对很多活着就已经耗费了大量力气的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这些人也有自己其他意义上的“第二人生”。

书中的例子都太过片面,要带着主观性。

最近上的课在讲写作需要离开舒适区,不能太过自嗨,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强把自身想法强加给别人。

希望以后的书会越来越好吧。

《变量》,在你的目力到不了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事情,那些事情通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你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变量》,在你的目力到不了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ut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