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岳歌》看文刃诗词中的大山文化
文刃在其即将出版的古诗词选《千山独行》序中写道:“历时多年所创作的数百首诗词竟然无意识地以山为最多最爱”而且让他颇感“得意”。虽然他说是无意识,但可以看出对山的喜爱甚至偏爱已经融入他的创作意识,知识结构和性格血液中,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和三观。
《泰岳歌》从它形成的神奇超凡,冠盖五岳,各朝皇帝君王封禅之时大多要来此向天报到的尊贵地位,历代文人墨客留迹碑刻之多等等方面,使泰岳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成为千山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也可以说聚集了所有名山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名胜古迹的集大成者。而文刃恰好将这些浓缩概括在这首经典的诗歌里,是他千山行的统领之作,也是他所有“山”之歌咏颂词典章的代表之作。
下面我们将《泰岳歌》按内容和气势,分成四个段落来分析整首诗的含义。
一、
壮哉盘古殁,
头颅化泰山。
拔地擎日月,
通灵接九天。
势吞西华压衡岳,
气夺中嵩秩北恒。
东方堪为首,
万物春发生。
阳谷入汶阴入济,
水绕环侍几百峰。
岱庙月观南天杳,
玉皇登临唱其名。
泰岳,从它不凡的诞生,到它长成的态势,前四句五言二十字已经概括完整。这是全诗之起首,也是序曲。多么壮观啊,中华民族远古传说中的盘古,是天地初开后第一个巨人,或称为神,其体形随着天地扩张而膨胀,死后肢体分解,变成世间万物。他的头颅化为东岳泰山。在中国东海之滨拔地而起,擎日撑月,照亮昼夜(三国时的传说盘古的眼睛变为日月,开目是昼,闭目是月)。所以泰岳可以与高达九天之上的灵界相连接。可谓气势之磅礴,西吞华山,南压衡岳,勇夺中岳嵩山,排序定规北岳恒山,自然成为五岳之首。泰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也岿然于华夏的东部,堪称众岳之首,这里万物生机勃发,森林茂盛,花草丛生。一片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
接下来“阳谷入汶阴入济,
水绕环侍几百峰。岱庙月观南天杳,玉皇登临唱其名。”是对泰岳的具体描述,四句七言已将泰山及周围的环境详细记录清楚,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曾记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文刃直接以一句概括为“阳谷入汶阴入济”,用典不着痕迹,应用自如,古典文学底蕴深厚可见一斑。汶水济水绕山而流,环侍泰岳周围的几百座山峰丛峦,山水相依,美如仙境。登泰山时经岱庙登上观月峰上的观月亭,远远向南天门望去,周围山峦叠嶂在月色下静谧朦胧神秘。登上南天门,就连玉皇大帝也和历代皇帝君王一样,向苍天颂赞,报上自己的姓名,尊号,以求上天保佑自己当朝亲政一切顺利。
二、
摩崖望心惊!
笔笔斑驳闻刀刻,
步步溯源欲何之?
仓颉已去书犹在,
却叫远古皆漫失。
大道曾可知?
一路上望着摩崖上历朝文人墨客所刻写的诗文,让人感慨万千,惊叹不已!那历经风霜雪雨的字迹呈现眼前,似乎依然能够听见当时一笔一划在石崖上的刀刻声。我们一步一步观看这些字迹,想追溯每个字的源头,又岂是我们能够完全探索得到的呢?仓颉离世早已不知几千年,但他造的字却一直沿用至今,不论是以书法雕刻于岩石之上,还是后人拓碑成字帖再到印刷术的发明。总之,中华文化最主要也是世界上流传下来最古老的汉文字,虽然保留了下来,却失去了许多远古造字时的象形意义。那存留在岩石上的书法文字在漫长的岁月里,风霜雨雪的侵蚀,人为的破坏等等大都失掉了,怎不让人遗憾连连,扼腕痛惜!天啊,既然你让我们拥有了文字,并以书法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为什么六艺之中又仅仅剩下这唯一的一艺呢?!那起初神启示仓颉造字及默示人类的大道,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三、
封禅数千载,
富贵冀长安。
历历枭雄路,
血沃几人全。
诗人在岩崖观看留存的书法内容时,经友人对上面文字的分析探源 ,不由地发出惊叹和感慨:这些刻字将历史一篇篇一页页写下,一朝一朝的天子封禅登基,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人民依然将自身的荣辱富贵寄希望于统治者皇帝君王。代代枭雄所走的慢慢长路,无不有惊人的相似与悲壮!血流成河,改朝换代,真正英雄伟人流芳百世千古的又有几人?
四、
天听天视自民始,
敬天惜民王者称。
日出岱顶悬丹赤,
泽披神州沐苍生。
礼乐何幸兴齐鲁,
齐鲁何德拥岱宗。
古风远传神旨意,
四海澄明侧耳听。
民间老百姓似乎一直相信这样的天道:老天历来倾听看顾着人民,统治者若敬畏上苍爱惜百姓,才能真正称得上君王。所谓“不战而王者真王也”!这句是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诗眼。
泰山一直被上苍眷顾,充满灵气,当红日悬在岱山之顶,所有的恩泽都沐浴神州大地,也令苍生安定繁荣。回顾历史,观看茫茫神州大地,不禁感叹:“礼乐何幸兴齐鲁,齐鲁何德拥岱宗”!作为齐鲁子民,此时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彷佛听到远古传来神的旨意,四海之内和澄明的天空都侧耳而听!泰岳带来的祥和幸运,让诗人也随之豪情万丈,自信飞扬!
以齐鲁人为骄傲,是文刃能够如此深刻生动地描述齐鲁历史,以典故讲述泰岳神话传说故事并以史喻今抒情的重要原因。他爱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块土地,年年游走故国山川名胜。
曾经问过文刃,为什么总是寄情咏志于山?他说,因为山坚定不移,而水多变。“仁者爱山”,一方面,道出大山及大山文化对文刃性格的熏陶与影响;另一方面,文刃对大山文化也通过他的诗词做出了贡献并得以发扬光大。
喜欢大山的人的性格多数忠厚朴实,仁慈厚道,善良真诚,专注坚毅,正直稳重,人性的优势往纵深发展,因而看问题比较深刻,遇困难不退缩,不动摇,正是“稳如泰山”的最好写照。山的巍峨雄伟让人心胸宽广开阔,任思绪像围绕着山峰的云一样自在遨游;让学识像山中包含的万物一样渊博。更让自己在文学创作和人生的道路上,永远以谦逊的态度,从山脚起步,于半山腰上回头看来路是否走在捷径的路上,再向着山峰攀登。到达一个山顶,环顾四周,白云在身边已经看不见白,山下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环绕如银练的江河溪流,远处还有大海。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风景,离天空近了,离理想也近了!一座山一个经历,从起点到终点,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在这一个个攀爬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知识有了实际的体验。人性更丰富,性情趋于淡定自信,以更宽厚仁爱之心对待世界,对待人,也更加认识自己,知道如何“倾听神旨意”,更理性地走前面的人生道路,得到上天的祝福和恩赐。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于其历史的源远流长。5000多年,表面上看是一个国家的朝代更替,实际上是华夏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不断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换代,生生不息。文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但表现在文学底蕴里,也表现在对历史的考察明鉴上。这使他能够自然而然地从文学和历史两方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纵观中华文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以致于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地以诗词抒写胸臆,表达思想,及治国安邦的理念
文刃诗词中所体现的大山文化,是孕育于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中的。华夏文明起源于长江黄河,在中华辽阔的大地上,山脉延绵不断,山川风光秀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于斯长于斯,得天独厚创造并发扬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化。而在这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山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山不是突兀的,常常是山水相生相息,相吸相克,山引导溪水流向江河湖泊;水环绕山令其增添柔美与灵气。这也是中国文化悠久浩瀚的源头。愿文刃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学习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之后,以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中西文化融汇的具有中华不屈精神,西方自由博爱精神相辉映的独特大山文化。
2020.04.20初稿
2020.05.05第二度修改
2020.07.21第三度修订于多伦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