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作者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无遗。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联接与弥补。
我们走进海明威在1936年作为战地记者深入西班牙内战的前线,在炮火纷飞中写下的《桥边的老人》。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座浮桥,画面很平静,老人坐在桥边,一动也不动。他真的太累了,走不动了!战火, 硝烟总是无情的给人以无限伤害。那些战争的导火线,怎么也掩饰不了那份残忍,那份罪恶。

一个朴素善良的老人,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提起故乡就高兴,他并不像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他担心他的山羊,猫 ,鸽子!那种不惧战火的平静,那种普通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光辉,更令人深思。
“冰山理论”的写作方法在文中随处可现。比如题目“桥”就非常特别,作家聚焦西班牙埃布罗河上的一座浮桥,“桥”就成了敌对双方斗争的一个焦点。在战争中,“桥”的战略意义愈发突出,往往就是战争双方控制和反控制的一个枢纽。并且“桥”可以让人衍生出这样的逻辑:由“桥”及“河”,由“河”及“洲”,由“洲”及“国”,“桥”可以支撑起一片广袤的国土,“老人”是战争中所有逃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海明威将一个古稀之年,体力不支,疲惫不堪的“老人”置于象征两种军事力量斗争的“桥边”,充满了对小人物和弱者的无限悲悯。
这样的解读,正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大大拓展了文本的理解空间。
一场战争,一个老人,一座浮桥,一群小动物,战争是残酷的,世界是悲惨的,但人性是高贵的,温暖地!
海明威的文章叙事极为收敛,简洁,据说他为了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为了不让自己有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