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析《牧童》

解析《牧童》

作者: 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9-05-21 11:40 被阅读0次
牧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铺在地上的绿毯一样,一望无垠。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的笛声,是那样悠扬悦耳。小牧童放牧归来,吃饱了晚饭,在那个黄昏之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地躺在草地上,悠闲地观看天空中的明月。

2.解读: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写放眼远望的视觉感受,一个“铺”字,生动地表现出绿草如茵的丰茂情态以及草原给人带来的那种平缓广阔的感觉,为牧童的出场铺垫出一个辽阔广大的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写笛声入耳的听觉感受, “弄”字营造出无限的情趣,把晚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得活灵活现,充分表现出晚归的牧童劳作一天后,轻松闲适的心境。达到了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的效果,创设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又用“六七里”和“三四声”这些不确指的数字,突出原野的辽阔和乡村傍晚的宁静。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两句描写了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则食,困则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语言质朴清新,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出了田园生活的安适与恬静。诗中的草原、笛声、月夜、牧童,既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又如一首赞美劳动的欢快小曲,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安然恬静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3.知识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吕岩,又名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他自称“回道人”,世人称其吕祖或纯阳祖师。吕洞宾是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据传吕洞宾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不过他最精通的当属做梦,因为他曾一梦成仙:吕洞宾梦见自己的一生荣辱,功名利禄转眼成空,醒来时,汉钟离的一碗黄粱饭还没有煮熟。于是,吕洞宾从此悟道,追随汉钟离到终南山进行修炼。修行后的吕洞宾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吕洞宾是个最有人情味的神仙。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只有干净如孩童般的心灵,才能毫无欲念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古至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牧歌式美好生活的蓝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情享受这淳朴、安闲、洒脱的田园生活,连神仙吕洞宾都心向往之。愿我们把“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美好永留心田。

相关文章

  • 解析《牧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 清明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 断...

  • 村晚

    民国 .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囗吹。 解析 陂 ...

  • 答锺弱翁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解析 锺弱翁:名...

  • 牧童

    在原野上,放眼望去,草原一片接着一片,望不到边际,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无边的绿毯。几棵树木立在原野之中,如果是...

  • 牧童

  • 牧童

    三月菜花天,新芳土路边。 牧童依旧在,梦里把牛牵。 北社作业 2018.04.13.

  • 牧童

  • 牧童

    细雨微蒙的江南水乡,像那遥远的仙境一般,如梦如幻。小桥流水,田野乡村,处处生机勃勃,满眼的绿水春波。 从早上到傍晚...

  • 牧童

    一只银色的短笛 吹向蓝天白云 绿了田野 肥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析《牧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bd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