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天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
追求愉悦
在我以前的认知中,作为人这个生物,所有的目的都是通过“追求愉悦”这种原始欲望来达到我们生存的需要,如:自由、尊严、幸福感、成就感等。
或者说追求愉悦这个情绪的设定是为了让我们满足,自由、尊严、幸福感、成就感、这种需要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情感。
比如:休息日和朋友一起去吃了一顿心心念念的火锅、得到了一件自己喜欢鞋子、和一个自己喜欢的漂亮妹子吃饭,都会产生这种情感。
这种愉悦情感促使我们不断的再次去追求这种情感,周而复始。
被隔离的这将近10天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观点,让我对之前的认知产生了动摇。
这次隔离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追求这些愉悦的情感,而是我们在逃避那些不适的情感,如:焦虑、恐惧、不确定性、难过等情绪。
隔离期间我会拿起智能手机、看短视频、刷朋友圈、刷焦点、找人聊天等,从这中间获取快乐和愉悦感,而陷入其中。
促使我追求愉悦的不是快乐本身,而是希望摆脱那种不适的愿望。
讨好性人格
举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性格叫讨好型性格,这类人害怕冲突,不懂的拒绝,别人请他帮忙,哪哪怕他在不情愿,也不会说出一个“不字”。
这种人明明心里不情愿,可还是答应了下来,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而是真的很难说出来。
因为如果不答应别人,别人可能就会不搭理他了啊或者对他有意见啊等等,他对这件事情是极度的恐惧和焦虑的。
这种恐惧的来源可能来自于小时候的经历,尤其是当父母把爱用作有条件的奖赏时,他们就是在引导孩子将来成为讨好者,成为取悦者。
当孩子的行为或者外表惹人喜爱时,这些父母就会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认定孩子值得爱。
但是,当孩子让他们不高兴时,他们就会把爱收回。这叫做“有条件的父爱母爱”,它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这样看来,寻求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取悦是孩子形成的应对技能,可以帮他们避免可怕的、无法控制的情感环境。
对非常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是全能的,几乎掌控着所有重要的东西,尤其是爱和保护。自从有了意识之后,孩子就在学习把父母的笑脸和赞扬跟爱和安全感联系起来。
当孩子意识到爱必须要靠做“好”孩子和讨父母欢心来换取时,问题就来了。
孩子于是就会认为,如果他未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父母就不会再爱他了。在孩子过分单纯的世界里,爱一旦被收回,可能就永远消失了。
这可能会导致对抛弃的极端恐惧。
所以“讨好”和“取悦”是为了避免这种恐惧的出现而采取的一种行动,是为了得到暂时的安全和对不适情感的缓解。
上瘾
喝酒和抽烟也是同样的情况,人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家庭中的不和睦,职场中的不和谐,无法让我们面对现实,或者无人理解自己的苦闷。
只有用酒精和尼古丁来麻痹自己,只有自己在有酒有烟的环境中才可以得到释放,然后慢慢的对“酒精”和“尼古丁”产生了依赖。
这当中还包括,游戏、毒品、性、等其他物质和行为,只要能够让我们摆脱不适情感的,都会去试。
无论这种不适是什么,只要某种物质或者行为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痛苦,我们就会去使用它。
很多人都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也对自己身处的环境不满意,甚至很多人确实不够幸运。
当令人痛苦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且当事人不再企图逃避现实或是学会更好地应对痛苦之后,这种行为才会发生改变。
我是家诚,我爱思考,爱写作,在以后的日子里依然会用文字与你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