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了许多凝视的妙处。依着这一点重新观察自己的生活。我时常感觉到眼前的一切皆是幻像,是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发因,人可以随心过成无数种样子,而被安排在眼前出现的景象不过是修炼到那一级别自然出现的情景,人的眼和心对此看通透后,级别也就升了。凝视恰恰是一个修炼的法门,仔细观察周遭,总会得出不同于“原以为”的心得,或者是比“我感觉”更细致更深入的体会,又或者是发现以前不曾关注过的事物。所谓“活在当下”,做此解也可以。
看剧会给人一个机会从“上帝的视角”去审视。原因有二,一则上帝并不参与人间的游戏,二则上帝可以看清拼图的全局。在我看来,一部剧的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来自于其是否能够反应真正的生活。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一部剧之所以值得被人观看一定得它给活在真实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了价值,最基础的价值是其娱乐性,往高里走便是要能增长人的见识,触动人的思考。一部烂剧里面不论是故事还是情节逻辑一般都非常简单又彻底脱离生活,纯粹自娱自乐。比如许多玛丽苏剧情的媒体节目,虽然它勾勒了人间不常见甚至是不合逻辑的东西带给人某种程度上心灵的抚慰,但这种抚慰是不能停的,也绝不能教人怎样更好的面对现实。
我很喜欢《知否》这部剧的前半段,女主角盛家六女儿尚未出阁时发生的故事,以及她的祖母在为她选婿的过程。让我这个绑了一副姑娘身子实则装了颗男孩心的假小子看到了许多不同的女孩儿和女人。有趣得很。
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角色,分盛家宅内与外的来谈。盛家家主是一个五品文官,膝下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大女儿五女儿是盛家主母所出,也就是明媒正娶的妻子所生,都是嫡女。四女儿是宠妾所生,是庶女。六女儿是另一位妾室所生,也是庶女。但其母不得宠,在孩子早年就夭折了。大女儿五女儿与四女儿都分别由她们各自的亲生母亲养大,而六女儿由于母亲早夭是由祖母养大。剩下的女人角色里,还有三位也值得讲一讲。一位是和盛家同在汴京的侯府的当家主母,也是男主角的继母。一位是自小在皇太后身边养大的平宁郡主,也是齐国公的夫人。还有一位,是在后来差点被立为太子的邕王妃。
盛家六姑娘,盛明兰。她的母亲在第二胎临盆时被家中的宠妾害死,却因祸得福养在祖母身边。从小由于母亲不得势尝尽了人情冷暖,冬天为了几块炭火还要和奴仆斗智斗勇。也就是在那种环境下,养成了她独立的个性,深知一切甚至父亲的爱都是需要争取的。小时侯不忿不公的待遇为母出头,却最终给生母招来杀生之祸以致胎死腹中一尸两命。母亲临终时教育她凡事不要出头,以全性命。从此小姑娘学会了装傻充愣以避灾祸。人性向来是不能挑战的。在能保护自己之前,争强冒头最后都会反噬了自己。
六姑娘的母亲在生命最后一刻还不忘教育女儿要争取去祖母跟前抚养的机会。一个人,一个女人,准确看清环境,看清局势,给自我准确定位多么重要。由于一直养在祖母身边,得祖母荫蔽出落得亭亭玉立。社交圈中的项目投壶和马球都玩的十分出彩。由于平日总受姐妹欺压下厨做饭,反而练就厨艺了得。由于知道自己的处境艰难,凡事谨小慎微,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又反而练得一双通透练达的眼睛。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是一句真理。日子不能太舒服,痛会使人明智。和三分饥寒养娃是一个道理。不过一个指的是身体的康健,而一个指的精神的成长。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面对情感的态度。她只是一个小门户的庶女,却因为自带光芒吸引了公府家的少爷。少爷的痴心与追求扣动了青春少女的心。但门第差距悬殊,自然受到公府少爷家长辈的反对。六姑娘自然也是能看到其中的困难。但面对对方的倾心相待,还是做好准备放手一搏。可是在强势母亲膝下养大的少爷,没有经历困境的历练,没有智慧和谋略应对困境,最终屈服于强权。而面对对方食言的困境,她只是默默地承担了这一切带给她的影响。你来,我奉陪。你走,我当你没来过。说起来简单。要能淡定的面对需要独自走过很长的一段痛彻心扉的路。情关不论对哪个时代的姑娘来说,都有如第二次投胎。
她最后嫁给了一个和她同样从小经历过磨难的男主角。和他一起面对婚后的各种纷争。
天要下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