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摘自《性理集成》。
道家
1、精气神
身即精也,心即气也,性即神也,谓之三宝,即道家之三界也。
其功夫亦先由身界入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受气于父,成形于母,得天地二五之数(阴阳五行),乃有此身。
故广成子告黄帝曰:不摇尔精,不劳尔形,乃可长生。
人身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
人身之气惟恐泄,气泄而死。
人身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
精何以不竭?必也远乎色。
气何以不泄?必也寡乎言。
神何以不离?必也无乎欲。
神不可以强留。心息相依,则神自留矣。
气不可以轻泄。忘言守中,则气不泄矣。
精不可以漏失。养精补脑,则精不漏矣。
精足则气固,气固则神不散。
人为善则神聚而灵,人为恶则神散而昏。
人有病则神离形,而不受其苦。
人有难则神先死去,而不当其殃。
白发老人曰:非神化之人,不能道此中之妙也。
2、三魂
“正一真人,居鹤鸣山洞,告赵升曰:
夫人身有三魂,
一名胎光(天魂),太清阳和之气也;
一名爽灵(地魂),阴气之变也;
一名幽精(人魂),阴气之杂也。
王凤仪:
“三界就是三魂:灵魂(性)、阴魂(心)、身魂(身)。
身魂就是父母生的身子(身体是可见的灵魂)。
阴魂不是有身体时候就有的,是当降生时,呱的一声,阴魂入壳,这是地府给的,也称命魂。它是糊涂的,就知道贪,知道吃,所以是昏的。
天给的灵魂,是清明的,然而是随时随地、慢慢地进来的。若不得着灵魂,就要成个痴呆人了,所以灵魂聚的越多,天分是越大的。我们讲道听道,正是向里边进灵魂呢!若常说自己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天门就闭了,不可不加小心。”
佛家
1、八识
身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心界:第六识(意)、第七识(意根)
性界:第八识(如来藏)
2、戒定慧
持戒在身,禅定在心,智慧在性。
各占六度之一,即释家三界也。
先从身界入手,戒除一切罪恶行为,使身界无漏。
扫除一切私欲,不生妄念,使心界无漏。
身心两界,既已清净,六漏杜绝,自然性体虚灵,光明寂照,故云般若。
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赅,万行俱足,得波罗蜜矣。
波罗蜜者,华言到彼岸。
此岸者,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
彼岸者,谓诸佛菩萨,清静安乐之地也。
人自有生以来,皆以情欲用事,一旦求得安静,谈何容易。
必以持戒为先,方有实在造诣。
视听言动以礼,颜子之持戒也。
克伐怨欲不行,原宪之持戒也。
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九思,戒慎恐惧,存养省察,圣人更无时不戒也。
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儒家:智仁勇
智由性也,仁由心也,勇由身也。
《中庸》谓之三达德,亦即吾儒之三界也。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智者聪明自内出,好学闻见由外入。人能好学,虽非上智,亦近乎智。
仁者率性,以体道力行,修道以复性。人能力行,虽非至仁,亦近乎仁。
勇者以志而帅气,知耻藉以鼓志。人能知耻,虽非大勇,亦近乎勇。
智足以破愚而生慧,仁足以克己而去私,勇足以自立而起懦。
破愚生慧,性界清矣。
克己去私,心界平矣。
自立起懦,身界成矣。
虽然三达德云者,岂易成之哉?兹就善功德而言。
非智不足以真知,非仁不足以确守,非勇不足以实行。
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智及之,仁能守之。无勇以济之,仍是空言无补。
例如布施一节,虽知善之当为,然仁心存不真,仍作不到。心虽存得真,而行之不勇,不免转念皆非,而吝心生矣。
《中庸》里关于三界的论述
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命,犹令也。性,即理也。
1、性,天之所命。
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命赋于人,故曰“天命之谓性”。
2、心,率性而行。
率为父之性,方能尽慈道。
率为子之性,方能尽孝道。
故曰“率性之谓道”。
3、身,修道立教。
身修而后家齐,正己方能化人。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故曰“修道之谓教”。
二、“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1、性,立天下之大本。
朱子谓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
饶双峰曰:大本(本体)是性。
性即天之所命,
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光明寂照,无为而成,
千变万化,皆由此出。
此圣人之至性,立天下之大本也。
2、心,经纶天下之大经。
朱子谓经纶二字,皆治丝之事也。
经者,理其绪而分之。
纶者,比其类而合之。
铙双峰曰:大经是道。
换言之,经者,务尽其道也;
纶者,交尽其道也。
如父各尽慈,子各尽孝,为经。
父越尽慈,子越尽孝,为纶。
经纶天下之大经者,
即家家慈父,人人孝子,
举世界皆祥瑞薰蒸,
此圣人尽天下大纶也。
3、身,知天地之化育。
自有而无曰化,自无而有曰育。
铙双峰曰:天地化育是命。
圣人之身,通乎天地,
一道相契,与民物为一体。
如钓而不网,弋不射宿,
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渔网)不入污池,
凡所以休养生息。
为民物立命者,皆圣人因物用物,知天地之化育也。
三、“夫焉有所倚?
肫肫(zhūn,恳切,真挚)其仁(仁厚),
渊渊其渊(渊深),
浩浩其天(坦荡),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性,渊渊其渊。
此即立天下之大本也,立木处即是渊。
渊渊者,静虚而物欲不淆,深远而涯涘莫测。
所谓于穆之城,深远难窥,
私欲罔间,感格幽明,
此圣人之德,与鬼神合其吉凶者也。
地藏王菩萨,不度尽地狱不成佛,
是一性弥纶,即渊渊其渊之义也。
2、心,肫肫其仁。
此即经纶天下之大经也,经纶处即是仁。
肫肫者,恳切而不虚浮,浑厚而不间断,
所谓滋爱浃洽,恩义周流,
一道同风,民德归厚,
天下一家,万国一人,
报本爱类,圣心之仁也。
观世音菩萨,不度尽世人不成佛,
是慈悲恻怛,即肫肫其仁之义也。
3、身,浩浩其天。
此即知天地之化育也,知化处即是天。
浩浩者,诚复之体无不包,诚通之用无不运。
所谓心通造化,广远无方,
复载生成,民物莫外,
此圣人之身,
凡有血气,莫不尊亲,
与天地合德者也。
(《金刚经》)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是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是即度尽万类,而不以为功。
上德不德(《道德经》),
真乃浩浩其天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