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后期AE影视后期
如何通过剪辑来“拯救”一部电影?

如何通过剪辑来“拯救”一部电影?

作者: 9d93a3651d68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11:49 被阅读20次

颁奖季临近,各路冲奥大片,已经开始了摩拳擦掌。对于那些极有希望得到提名甚至是获奖的作品,现阶段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冲刺阶段”。当然,也有临阵磨枪的电影人。

在9月份的多伦多电影节上映的《罗曼先生,你好》,就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动”。影片在多伦多上映之后,口碑一般,虽然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人权律师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但是影片却没有收获料想中的好评。于是,影片的主创带着影片重新回到了剪辑室内,将其重新剪辑。

曾经拍摄了《夜行者》的导演由丹·吉尔罗伊表示称,整个剧组是在剪辑完影片的“那一瞬间”就将影片带到了多伦多,其中的仓促和不完整,可想而知。所以,这一次的重新剪辑,并不算是“回炉重造”。而只是一个例行的版本上的更迭而已。毕竟目前的剪辑版本,只能算是一个粗剪版。丹·吉尔罗伊说自己在看完目前的版本之后说,他觉得这个剪辑并没有完整地表达出华盛顿的角色的全部面貌。

简单来说,那个版本并不是他们对电影所想象的样子。他们意识到,影片需要重新剪辑。从多伦多回来之后,他和华盛顿一起走进了剪辑室,调整了影片的诸多方面,尤其是柯林·法瑞尔的角色。

丹·吉尔罗伊

剪辑究竟有什么魔力,可以更改一整部电影的结构和面貌?难道电影不是应该根据剧本来“带节奏”的么?

当然,剧本是电影的“根本”,这点无法否认。但是剪辑,却是成就或者是糟践掉一部电影的关键。剧本里只是写了一场戏的大致场景,演员动作以及对话。可是场景的具体布置、演员动作的具体表现方式,以及对话的快慢、语气、节奏、甚至是表情和用镜方式,则是导演的事情。那么如何把这些元素组织在一起,就是剪辑师的事情了。简单来说,剪辑师的工作就是:控制影片节奏、掌控人物行为、保留演员的表演,并且塑造一整部电影的最终“外貌”。

以拿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传奇剪辑师安妮•考特斯为例。

安妮·考斯特

1961年,大卫·里恩的鸿篇巨制《阿拉伯的劳伦斯》杀青,面对着数额巨大的胶片,他大胆启用了当时只有36岁的考特斯。里恩对考特斯说,要在剪辑室里为影片寻找一种属于她自己的节奏,并不需要担心导演的想法,更不要为了导演满意而做出让自己为难的决定。得到里恩支持的考特斯,大胆而又现代化地将大量的对白场景和沙漠场景融合在了一起,营造出了时间上的延续和绵延感。对话场景和沙漠场景的巧妙衔接,演员表演的完美保留,以及对于整部影片节奏的把控,让考特斯得到了那年的奥斯卡最佳剪辑奖。

《阿拉伯的劳伦斯》

考特斯曾经说,对于剪辑,最重要的就是自信感和确定感。因为在浩瀚如烟的素材和剪辑方向的选择中,如果要把所有素材和所有的可能性都尝试一遍的话,那么电影是不可能被“剪辑出来”的。

因此,剪辑师的工作,就是按照导演的图纸和给定的素材,将一部电影拼凑出来。而在电影剪辑的方面,她宁愿把自己当作“表演剪辑”来看待,而并非“电影剪辑”。在具体的演员表演方面,考特斯宁愿舍弃一定的演员的“动作”,而将他们的台词、动作合而为一,当作一整个“表演体系”来看待。这种剪辑的理念,让她渐渐从一个剪辑师,转变了成了影片的“塑造者”。

假若再进一步说,剪辑所做的事情,是寻找一种表达影片的可能性。控制影片,控制节奏、取舍演员的表演,并且赋予影片一定的风格化倾向,是剪辑师的工作。

在《罗曼先生,你好》这部电影的个例上,华盛顿所饰演的律师名为罗曼·J·伊斯雷尔,是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人。这种人生信条在之后的故事里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虽然自己的私生活一团糟,但是他在法庭上却光彩照人。而他本人却如他所愿,坚定地站在幕后。

《罗曼先生》

于是,在表现罗曼的时候,尽可能地需要用某种“猎奇”的语法。而在故事的一半,他搭档突然得了心脏病的,罗曼必须要跟另外一家律所合作,其中狡猾又尖锐的乔治(柯林·法瑞尔饰)远远超出了罗曼能接受的范围。

于是,故事的讲述角度就要发生转变,以矛盾和冲突为主。尤其是罗曼是一个死硬的“守法分子”,而他的新搭档却是一个“小人”的时候。所以罗曼这位曾为了反抗种族主义、为了民权而示威游行过的激进主义分子,这位笃信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理想主义者,被逼迫着要逐渐让自己的价值观让步于他人。

这个时候,塑造人物的关键,就交到了剪辑师的手上。如何保留演员的表演,如何营造冲突和紧张的氛围,甚至是如何让人物出彩,都要经过剪辑师的手来完成。这里多十帧,在那里减掉十帧。其实,大多数导演并不明白加上或者是减掉十帧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心理暗示”,这十帧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好莱坞的历史上,因为剪辑而毁掉的电影,不在少数。著名的《沙丘》,就从早先的4小时贝压缩到了3小时。最终因为语焉不详,而被丢入冷宫。而近些年的《诺亚》,也在达伦和制片方的拉锯战中,成为了牺牲品。耳熟能详的剪辑“案例”是《深渊》和《天国王朝》。两者都是因为时长的考虑,而削足适履。根据这个残缺的版本,观众和影评人认为这两部影片不甚了了。可是当“导演剪辑版”出现之后,人们又把溢美之词加诸到了影片之上——这足以见得剪辑对于一部影片的重要性。

所以,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回炉重造”一下,无论这是出于商业还是艺术的考虑,都是正常现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通过剪辑来“拯救”一部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ep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