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
[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注释]
1、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强作妄为。
2、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3、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
4、贤:胜过的、超过的意思。
5、贵生:厚养生命。
【易解】
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吞食的赋税太多,所以才遭受饥荒。人民之所以难以被治理,是由于统治者太过贪求功名,所以才难以被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自奉过奢而搜刮过甚,所以才冒死轻生。只有不以人民生计的危及作为前提而作为的人君,才是真正擅长于善养自己的生命的人君。
叶曼先生讲《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自古以来就这样,人民为什么饿呀?为什么有饥馑啊?战争,上税,贪污腐败。人民之所以饿,就是上税太多了。孟子说的,一个君主,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百姓却面黄肌瘦,野外还有饿死的尸骨。他说你这是领着禽兽来吃人。所以一般中国人都认为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在上的人上税上得太多。
税之来源我们可以看看人类的历史。古时候大家没有什么国王啊、皇帝,甚至连酋长都没有。大家住在一起,有了麻烦、纠纷,这时候有一个人他能够秉公处理,智慧跟口才都很好,他就说这个对,那个不对,你应该怎么判决,大家都服他,于是任何人有了问题都去找他。古时候人只有打猎或者种田,然后才有东西吃,他忙着给大家伙解决问题,自己没有时间打猎种田,他说不成了,我现在不管了,我自己要谋生。大家说你不要,我打了猎我送你一个,那个种田的我送你点米,税就是这样来的,领袖也是这样来的。自己出去打猎等于身
体里头很容易被野兽受伤害,你去种田好苦啊,现在你只是坐在家里头替人家解决困难,打的猎送的东西也来了,种田送的米也来了,你说这个事情多好啊?于是他的儿子或者他的女儿耳濡目染看到父亲这么为别人解决问题,比亲自打猎种田都好多了。于是他有了私心,慢慢觉得我要把这个好位子传给儿子。父传子就这么来的。然后他这么做了,大家伙都这么簇拥他,就说这个人能干我们让他做头好了。所以领袖就出现了。后来越扩充越大,由部落变为小国家,后来就决定说你必须纳粮纳多少,你必须交什么东西交多少,税制就这么来的。这种税制当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的时候,是会让人腐败的。集权的没有不腐化的。还有井田制度也是这样,它是把一块大地分成九格子,老百姓种八个,中间一个格纳税。
这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是越穷越吃亏,越低下越倒霉。而君主却自称自己是代天行道。所以,汤武就来革命了,革什么命?就是因为你君主不是天命,我来革你这假天命。因此“革命”这个字中国早就有了。
古时候上税,税高到没有办法想象,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到了这个地步。
按上一章来说的,人民之所以不怕死的原因你必须要从根本治理,治理什么呢?头一个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饱肚子。管子曾经说过“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节”,等老百姓衣食都足了,就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辱;你国家的储蓄仓里都是满满的,才可以讲礼讲义。否则,大家伙饥不择食,什么作奸犯科的事都做得出来。老百姓之所以饥饿,主要是什么呢?就是上面做领袖的人上税上的太多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一个国家难于能够治好,就是人民无以为生。“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故事,孔子到泰山,看到一个女人在坟前痛哭失声,于是孔子就问她:“你哭什么?”她说,“我住在这个山上,山上有一个老虎,以前它把我的丈夫吃了,现在又把我的儿子吃了。”孔子就问她:“那你为什么不搬家啊。”她说:“这里没苛政,没有坏的贪污的政府。”所以孔子跟弟子说,你们要记住,“苛政猛于虎也”,——一个坏的政治比老虎还可怕。
于是人民在上捐税这么厉害的时候,就苦不堪言。苦不堪言的时候,容易铤而走险。心想与其饿死,我作个乱兴许还可以侥幸活下来呢。所以古时候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黄巢造反,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这一班人之所以一吆喝,能有那么多人来跟着他们走,为什么?饥民哪!人民反正都是死,那干脆就抢吧,就作乱吧。
所以民之难治,为什么?因为你在上的人事太多了。“有为”是什么呢?就是统治者今天想一个主意,明天又立另一个法,后天又出一个什么章程,这都是“有为”。原始社会里,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简单极了,与有没有统治者原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就慢慢有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区别了。在上的,由部落酋长到诸侯,最后到天子皇帝。这些人不但要求人民上税,还要服劳役,服兵役,要盖宫殿,修河堤,行军打仗。
跟日本打仗的时候,我就在四川就看到征兵,你们不能想象多惨,他们就是被绳子拴着脚,一个连一个地拴在一起,饥寒交迫,面色苍白。在台湾,你跟那些退役军人谈当年的事,听听他们的话,都是很可怜的。
这样,在上的人越是“有为”,法令如毛,人民就越难治。之所以会有刁民,会出来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为什么?因为在上的管的事太多,你管的事情多了。结果做得越多,国家反而越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谁不怕死啊?假如说老百姓都不畏死,根本死路一条,干脆就死好了。所以不怕死的话,你拿死刑来吓他,没有用处的。为什么“轻死”?因为他无以为生,民不聊生。我们一国的的物质财富就这么一点儿,你多拿了,他就少了,因为你在上的人“求生之厚”,要住大房子,要坐豪华汽车,要喝名牌酒,钱哪里来的?从老百姓那里扣来的。这样老百姓只好铤而走险了,我看到这么些好东西,我也要。要不了怎么办?抢、偷、绑票。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是告诉你们真正做领袖的人,你不要为自己的生活做很多事情,要求很多,你能够这样是“贤于贵生”。
注: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言民之所以僻”,“僻”就是做坏事了。“治之所以乱”,政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下也”,为什么国家乱啊,为什么政治不能上轨道,为什么治安这么坏,不是老百姓一定要做坏事,不是由于在下的人愿意捣乱,都由于在上的人。“民从上也”,老百姓跟着谁走?跟着上面的人走。
比如清朝皇帝咸丰要俭省,于是底下的官吏为了奉迎,花钱去买旧的袍子穿,皇帝穿得破破烂烂,于是这些大臣们也穿得破破烂烂,没人敢穿好衣服。
所以一个真正会治理国家的人,绝不炫耀富庶,炫耀奢华。因为在上的人,老百姓都瞪大眼睛看着呢。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一种风气的养成,关键在一两个人而已,尤其是在上的人,你刮什么风,老百姓就跟着你往哪边倒。你奢侈,他也奢侈,不能够奢侈的就去贪污抢劫。
能够了解这个,我们就知道,真正能够领导老百姓使一个国家能够治理好,最要紧就是拿无为来治理国家,老百姓也无为,上头也无为,下头也无为,在上的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在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时代,是文景之治跟贞观之治。文景是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个皇帝治天地用黄老之术,汉朝虽然把儒家推崇的很高,里头用的还是老子的办法。
大家都知道“萧规曹随”的故事吧。汉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问他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汉惠帝提到曹参的时候,就表示赞成。萧何一死,汉惠帝就命曹参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有些大臣看曹参无所作为,着急地去找他,想帮他出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有人提起朝廷大事,他也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感觉挺不踏实。上朝的时候,惠帝就问他原因。曹参问惠帝:“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汉惠帝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哪个能干?”汉惠帝说:“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继续办,不要失职就是了。”汉惠帝这才明白过来。曹参用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正在长期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箫归曹随就是无为而治。我们做人、处事、治家,包括我们修行,都是这样的道理。所以诸位在座有很多人在那儿学打坐,千万不要有为,有为就要着魔,你气动了也好,哪儿来了也好,不要理它,不要引它,换一句话说就是无为。老子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后来道家的修行差不多都引用老子的东西,这里面不只是治国,不只是王者师,不只是待人处世,你修行打坐各方面的道理都从这里面来的。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上以有為導民,民亦以有為應之,故事多而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上以利欲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雖死而求利不厭。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貴生之極,鈴至於輕死。惟無以生為,而生自全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