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行为中,有明晰的教学理念支撑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教师,其课堂设计与活动的学理依据,只是“我以为应该这样教”“我愿意这样教”“我一直这样教”,或者是“其他人都是这样教”。这样的教学,注定存在着许许多多值得分析探究的内容。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能够透过表象直达心灵,能够让学生在十年、二十年后还牢牢记着,并可以影响和指导学生一生的课。我认为,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怎么教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一定是学生接受了什么。学生的领悟,是衡量一堂课优劣的唯一试金石。(选自《改变,从写作开始》)
刘祥老师的观点总是站位高远,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又高屋建瓴地给出方向。想想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有没有一节课可以影响学生一生,让他们十年、二十年还记得?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的。当然有学科的原因,但是也说明自己的教学还没有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去设计,哪怕是在学科学习的长远发展方面关注的也是不够的。
要如何在教学中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去设计教学呢?书中刘老师有这样一段话:“一位缺乏足够的课程意识的教师,永远也无法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价值。其对教学的理解,便只能停留在对课堂碎片的分析探究之上,无法站在数年一贯制的学科知识体系背景下解析教学案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刘老师认为,设计教学时要有课程意识。我理解的课程意识也许就是现在比较火的“大概念,大单元,大观念”,就是要站在学科的高位上来看待教学,来设计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