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节好课的三个层级

一节好课的三个层级

作者: 汉中东辰初中部 | 来源:发表于2020-11-09 20:05 被阅读0次

    文章来源:向浩与文 ,作者:向浩。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好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好课具备哪些要素,这些话题常谈常新。本文从三个层级论述了好课应当具备的层层递进关系,既能保证全体学生学习,也能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不断打磨课堂。

    一、让全体学生展开学习

    让全体学生展开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重要保证。

    全体,是指学习的主体是所有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也指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设计顾及各个层次学生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活动,展开学习。全体,还指所有的学生积极参加到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反馈,乃至主动质疑。例如在写作课中,一定要安排全班学生写作文,人人都写;在数学课中,一定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人人都做题,不会做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英语课一定要安排学生张嘴大声说英语……这样设计尽管不是创新之举,但是能有效地落实“每个学生都展开学习”的目标。

    让全体学生展开学习,要求老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即要把每一位学生视为教学目标落地的对象;让全体学生展开学习,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多设计集体学习的活动,如全班默读,全班齐读,全班练习,全班测试等,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让每个学生都在做事情,这样的话,所有学生就不可能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等。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班级教学质量的平均分值一定很高,班级学习风气一定很好。

    让全体学生展开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前置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是构建在学生“舒适区”中的学习活动。它的目标是,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至于学习达成的效度是第二级考查目标。让全体学生展开学习,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予以评价。虽然这个阶段要求不高,但是它是学生“发生学习”的基础,或者说土壤,没有这样的土壤,何谈学生的成长?

    因此,在一节课里,如果连让每个学生展开学习都不能保证,这样课就一定不是好课,甚至还是非常低效的课。


    二、让全体学生发生学习

    学习的发生,简单地理解,就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生了认知势差。打一个比方,就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沿着教师设计的活动方向,发生了正向位移,这才叫学习发生了,就像物理学里的做功一样,物体沿着力的方向,发生了位移,才叫做功。一节课里,学生如果没有发生学习,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是在浪费时间。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是没有发生学习的。例如,某些语文课,在学习完某个故事后,让学生谈感受。但是,在这样的活动里,教师既没有设计明确的表达目标,也没有帮助学生提升表达的支架,只是让学生的表达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滑行,不能形成认知势差,在这样的学习活动,是无法促使学生发生学习的。再例如,很多语文课中的朗读训练,老师只是组织学生反复地操练,朗读活动中没有蕴含任何学习元素,这样的活动设计,怎么可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呢。

    正确的朗读训练,应该是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例如古诗教学,可以这样安排,第一遍把字音读准,让每个学生都读准字音;第二遍把节奏读准,落实了再往下走;第三遍把句意读通,落实了再往下走;第四遍把意象读明,落实了再往下走……总之,尽管学习活动基本一致,但读的训练内核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这样设计活动,才能保证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里,都能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体验,提升新能力,学习也才能真正发生。

    要想让学习发生,就必须有准确的学情研判,或者要有敏锐地课堂教学资源捕捉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因为问题是学生发生学习的起点。

    当问题确定后,我们要提前预设支架,让学生通过支架自主解决问题,以实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使用的是范文支架帮助学生发生学习,固然很好,但有很大的弊端。

    首先,这种范文支架只能帮助到一部分有写作天赋的孩子发生学习,而对于大部分孩子的帮助不大;其次,这种支架形式非常单一,常常使用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连展开学习都无法实现,更别然发生学习了。因此,支架的设计,是帮助学生发生学习的重要保证。还是以作文教学为例,有的老师会针对一些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习作后面提问,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解决自己文章的问题;有的老师会设置一些情景支架,如图片,剧情段落等,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总之,“学习发生”是构建在“学习区”里的的活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保证。一节课,只要学生发生了学习,学习质效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让部分学生深度学习

    让全体学生深度学习,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因为“深度”不是一个泛概念,它一定与“浅度”或者“中度”学习相对,或者相区分的。那什么样的学习是属于“浅度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是“中度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才能算作“深度学习”呢?

    深度学习,也有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思维处于“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状态,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当学生学习进入这一层级,一定是深度学习了,往往能达成这一学习层级的学生不多,但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给予部分孩子深度学习的机会和环境。有深度学习发生的课堂,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善于把学习元素蕴含于学习任务,并将蕴含有多个学习元素的任务组合成任务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线索,结合相关素材,互相关联思考,最后得出推论。

    在日常教学中,能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教师设计情景任务,或者主问题的能力要非常强,二是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层级要非常高。如果二者不能达到要求,再提“深度学习”,那只能是妄想了。

    深度学习的第二层级,思维处于“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层级,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总而言之,一堂好课,从理论上,应该具备“让全体学生展开学习”“让全体学生发生学习”“让部分学生深度学习”这三个层级,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地提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节好课的三个层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sr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