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上几个兴趣班?”
“从小到大,十几个吧……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或者她同学从周一上到周日很多很多。”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家长们拼尽全力,才艺、择校样样不落。这两年在国家的干预下,情况有所好转。
如果人生有起跑线的话,那一定是家庭教育。
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兴趣班,动辄数万的兴趣班经济投入,也并不是无用,倒着实能让孩子从内心里真正地放弃很多兴趣。
兴趣班不是人生的起点,学校教育也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被慢慢雕琢。
教育始于家庭,父母的教育理念、方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孩子在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接触的第一任也是最密切的“老师”就是父母。戴东说,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三大教育中占80%, 而学校教育只占8%,社会教育才占2%。
家长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言一行,最终都能折射在孩子的身上。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生活教育,培养出更良好的行为与更完善的人格,这远远不是学校与兴趣班在某个特定时段能达到的,这种言传身教是终身性的。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家长:
他们坚信,只要将孩子交到学校与教师的手中,自己就可以安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未来便能够拥有更好的开端。
但对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是依靠学校与教师能够完成的。
一方面,学生进入学校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参与到他们的成长之中,学校教育看似与家庭教育交叉重叠,但其实两者又有界限。
学校对学生开展德智教育,但家庭教育却能从根本上让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当家校互相配合,家长与学校保持“步调一致”,同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家长、教师、学校,这些不同的教育因子,唯有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优势,才能真正地开展有效又科学的家庭教育,并成为当下或是未来学校教育的有力辅助。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爱好,提高孩子的软实力
能培养孩子爱好的地方不在兴趣班不在学校而应该在自己的家里。
在孩子的玩耍过程中,其实就能不经意地流露出他们对某种事物的好奇。父母通过自身的行为起到表率作用,正确地引导孩子,就能培养出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
有的孩子出身音乐世家,从小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对音乐/乐器的热爱自然比其他孩子更多。
有的父母从事文字工作,有着经常读书的习惯,孩子在模仿父母行为时对读书的兴趣便已产生。
有的孩子天生热衷画画,经过父母的正确引导与支持,便能够保持热爱,一直坚持下去。
这一切最好的时机,都在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在孩子准备好去接受某一事物前,强制性的爱好只会增强他们的逆反心理。
不仅如此,父母言传身教时,也是提高孩子软实力的过程:
我们的孩子自己与玩具相伴时,就是提高他们专注能力的时候;
我们的孩子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正确的引导就是教会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
我们的孩子不按“规则”行事时,反而是他们天马行空,发挥想象与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有些孩子的父母为事业奔波,忙于工作,“拼着命”地想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长此以往,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寥寥无几,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也与孩子“渐行渐远”,最终成为不被理解的双方。
家长的本意虽好,却忽略了自己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身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教给孩子的更多是课堂知识,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是要靠父母言传身教来引导的。
有的孩子才艺很多,成绩很好,行程排满的兴趣班让他们学到了优于同龄人的技能,优良的学校教育赋予他们完备的知识。
但他们其中不乏有些性格孤僻、吝啬于表达。在最需要被关注、需要被鼓励与表扬的年纪,缺失了来自于家庭的最重要的陪伴,这样的孩子,注定比那些父母恩爱、在爱里成长的孩子缺少童年的阳光。
这是再多的兴趣班、再好的教育环境都无法给到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完整”,才能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幸福感,从而学会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表达爱、如何倾听。
相比于其他,花钱反而变成了家长在教育中面对的最简单的问题。并且还振振有词的对孩子说我的付出都是为了你。这是一种典型的没有心理边界的父母,不是为了教育子女,而是为了孩子要内疚观,这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帮助他,支持他,实现他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