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然灾害》是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其中一课,今天有幸观看了刘雪燕老师为我们展示的这堂优质课。其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本课从实际生活、身边故事为切入点,并采取设置学习卡的形式让学生动脑解决问题。教学思路简易通俗,课程结构设置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课本知识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本课以展示图片的形式,清晰地为我们展现风灾、冰雹、洪涝、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课程开始,刘老师结合图片展示灾害,结合本村有“西瓜之乡”的美誉,让学生展开联想,一个西瓜这一生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教师循循善诱,由一个西瓜扩展到各种农作物所要遭受的自然灾害。
引出自然灾害后,图片显示每一种自然灾害,并结合本地近期发生过的灾害加深孩子对灾害的视觉冲击印象,并通过一些灾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灾害就在我们身边,损失从未消失。并播放发生蝗灾的视频讲解,将灾害分为了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灾害的一部分中也是我们可以去避免发生的。
在讲授完自然灾害概念,教师发放学习卡分组讨论面对危害的措施,五分钟讨论时间并进行小组展示,然后教师采取评价机制,最后汇总应对灾害措施。课程设置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学生也能够灵活地掌握本课基础知识。
课后展开了拓展延伸,由环境污染让学生自主设计一条广告语,并指名学生作答。
一堂贴近生活的课就不要把它复杂化,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讲学生听得懂的课。让学生没有压力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