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听了旅美学者李大兴的云上讲座,以世家之交的角度讲王小波。这是我知道的第一个小波去世25周年的纪念活动。
因为李大兴从父辈相识讲起,有听众在留言中运用钱钟书的一句话“鸡蛋好吃就行,何必管那只下蛋的鸡呢”,建议演讲者不要讲太多自己的家世。
其实对于喜欢王小波的人来说,了解一下鸡蛋的爸爸妈妈也是很有意思的。比方李大兴所了解的王小波的父亲是一位逻辑思维非常强的一个人,这可以让我看出小王文字中的理性出处。还有演讲者曾与小波的接触中所认识的小波其人,都可以看出他文字风格的源头。比方说16岁的小波去李家,对体弱的李母不是礼貌问候,而是问:阿姨,您没病吧。他的反讽语言风格可见一斑。演讲者还多次用“蔫坏”这个词来形容总结记忆中的小波。其实我在读小波文字的时候真的就有这种感觉,他可以一本正经地跟你说事儿,说到最后让你忍俊不禁。
疫情中的云上讲座我参加了许多,这一次最有意思的是,李大兴感染了omicron第五天,他看起来状态很好,应该属于轻症。他也非常巧妙地拿这个omicron的一些症状开始他的演讲。
比方,大脑里像雾一样是omicron的一种可能症状。李大兴马上联想起,其实生活岂不是就是雾一样,谁又说得清呢。如果小波还在,他会对这个疫情现状说什么?
还有所谓omicron男性患者男性生殖器会变小的说法(这个其实不必去追逐真实性),讲演者后来说起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描写,其实是一个象征,是生命力和自由,在那样一个性压抑时代,这个象征就尤其重要。他又反思联系到疫情中的世界,人类的生命力是不是在萎缩呢?这个很可疑。
李大兴讲到小波虽然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读过许多俄罗斯和苏联小说,但真正影响他的作家却是他在80年代后读的奥威尔、戈拉丁和卡尔维诺。这些我倒是早就从小波的随笔中得知。其实我是因为小波的随笔提到卡尔维诺,才开始读他的,毫无悬念也非常喜欢。
王小波的小说不是像苏联文学那样写实,而是更多是想象,是现实之外,自我之中。他不喜欢俄罗斯文学中的煽情,更喜欢平静理性的笔触,这也是我喜欢他的文笔的原因之一。他也受加缪、卡夫卡的影响,文字中有对集权社会的批判。
问答环节亮点很多,比如有提问比较鲁迅与王小波。李大兴说王小波明白国内的环境,既要说话表达,又知道怎么不给编辑带来麻烦,分寸掌握特别好。而鲁迅的时代不同,可以随便说。他们的思想也不同,鲁迅来自梁启超的国民性。王小波更倾向于胡适的理智与平衡,说理。
说到王小波的文字,李大兴说它是特别的,跟别人不一样。幽默,深刻,吸引人。其实王小波的语言是一种自然状态,有北京人的聊天基调,有他自己的反讽特色。他并不特别刻意语言,反而这种语言就这样让读者回味,爱不释手。
李银河在事先录好的视频中说,任何官方的认可评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年之后,王小波的小说还有人读。
时间,确实是最重要的。王小波的小说是在他去世之后开始得到关注的。一个人死去了,还不是真正死去,只要他的文字被世代传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