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适当的“逼迫”,让孩子在恰当的年龄做恰当的事情,在该坚持下去的时候不轻易放弃,这样的孩子成年后才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过上理想的生活。
那么,在“逼”孩子的过程中,该如何既有效又不伤害孩子呢?
以下这3点,一定会帮到您:1. 与孩子畅想坚持后的美好未来邻居家的女儿从4岁开始学舞蹈,到如今已经坚持了10年。
学习舞蹈是那么苦的事,一个小姑娘是怎么样坚持下来的呢?原来每次小姑娘哭着喊着不想练功时,她妈妈都会给她看偶像易烊千玺在舞台上表演的视频,然后在一旁耐心地说:“你看,你的偶像那么厉害,可是他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的哦!”接着她把易烊千玺在成名前如何每天坐公交车去不同的地方上课、如何一天不休息地练唱歌跳舞的故事讲给了女儿听。
只见小姑娘的眼里满是崇拜,她表示:“我也要坚持,成为易烊千玺一样耀眼的人。”之后她继续到一旁练功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都会经历厌倦期。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停下来,并与他们一起勾勒未来的美好画面,也许是在璀璨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也许是与自己的偶像同台演出,也许是站在心仪的大学校门口……很多时候,孩子不想坚持,是因为只看到了眼前的苦,而遗忘了未来的甜。而父母与孩子一起畅想未来,则会帮助孩子找到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
2. 询问孩子放弃的真正缘由李嫣在钢琴考级时失败了好几次,她便提出了想放弃,不考了。
父亲李亚鹏并未责备女儿,反而是温柔地抱住了她,轻声询问女儿为何不想继续考,是觉得考试太难,还是其他原因?面对父亲如此的耐心和理解,李嫣终于敞开心扉告诉李亚鹏真实原因:“妈妈是那么厉害的歌手,我考级却考不过,我怕别人会笑话我。”
最后李亚鹏不断开导女儿:“你是你,妈妈是妈妈,你们是不同的。你尽力而为就好,但不要在没有尽力之前就选择放弃。”
心结被解开,李嫣终于选择坚持下去,考过了钢琴等级。
有句话这样说:父母的理解,是治愈孩子的良药。
当孩子想放弃时,父母不该用强硬手段去逼孩子,而该关切询问原因,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
当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继续听从父母的建议,把该做的事坚持下去。
3. 父母的用心陪伴,是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问“什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陪伴”。
尤其在“逼迫”孩子读书或练习技艺时,父母的用心陪伴,会成为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
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3点:放下手机,全身心陪伴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习惯时不时看手机,有的甚至是全程都在看手机。
这样的陪伴,不仅会干扰到孩子的注意力,可能还会让孩子产生你不重视他的感受。
在陪伴孩子时,要尽可能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认真观看孩子写的每一个字、画的每一张画、弹的每一首曲,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在意,他才能更愿意坚持下去。做好情绪管理,不斥责学习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有做得不够好的时候。
可如果这时,父母因孩子的犯错而情绪失控地大声斥责孩子,那么孩子在受到惊吓的同时,还可能会对学习本身产生厌恶。
所以不管发生什么,父母都应该做好情绪管理,换种温柔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而非粗暴斥责。
给予孩子及时反馈父母的陪伴,可不仅仅为了不让孩子感到孤单,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练习过程中给予他们反馈。
《刻意练习》中就提到:“不论你再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除了孩子自己,父母也是做出反馈的重要人选。这遍弹奏哪里听起来没那么流畅?这句古诗哪个字背错了?这个毛笔字哪个部位临摹得不是那么像?这些只要父母用心,都能给出一些反馈。
而这些反馈会让孩子找到问题,并不断进步。美国著名作家安娜·昆德兰曾经说:“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又会后悔。”
相比一时的累,余生的悔更难以承受。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该“逼”孩子一把,别让他们在该辛苦的年纪过早选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