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一个月,母亲告诉我们,今年,表弟陪三姨回老家做清明,我们姐弟几个听了很高兴,又可以跟三姨见面。
三姨上次回老家是六年之前,三姨与共和国同龄,随着年龄渐长,思乡之情渐浓,表弟提前请假,从沪开车回小城。
三姨三姨的人生,少年和中年时代,一路坎坷。
刚出生没几岁,五十年代初,国家进行土地改革,外公外婆从城市搬回老家,买田买地,幼小的三姨被戴上地主女儿的‘帽子’。
到了上学年龄,三姨背书包上学,大队里人都说,地主的女儿还想读书,休想!比三姨大的孩子,在大人的怂恿下,欺负三姨,三姨只好哭着回家。帮外婆干家务,干农活,从此,三姨没有踏进学校大门。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外公外婆已无力养活一帮儿女,为了活命把十来岁的三姨送给江南人家。
那户人家虽能填饱肚子,十多岁的三姨,走进那户人家,不仅干家务,还帮他们家淘猪草,割柴,什么农活都干。
三姨在江南人家住了一年多时间,外婆在家天天思念,母亲和介绍人去看三姨,三姨一身衣服因上山割柴全划破了。
跟江南人家说好,家中父母思念,回家住几天再来,江南人家也通情达理地同意了。
十来岁的三姨整日劳作,精疲力尽,几天假期到了,幼小的三姨,坚决不去江南人家。
三姨夫是上海回乡知青,三姨夫家所在地,山多,田多,地多。三姨婚后生育一双儿女后,整日奔波在农田里,菜地里,农闲时还要上山割柴换工分。
这样的日子,虽辛苦,但岁月静好,三姨夫妻恩爱!儿女们健康快乐成长!
当年,母亲是她姊妹中,经济条件最差的一位,我们家上代一穷二白,加上我们姐弟多。日子更是捉襟见肘。
三姨当时日子也好不了多少。但三姨有一颗仁慈之心,时时关注着我家的困难,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
八十年代,分责任田到户,每到夏天,父母和我们姐弟一头扎进农田干双抢,自己家种的菜,没有时间和精力挑水浇菜,等双抢忙完,家中菜地的菜早已干死,挡牙的菜都没有,买菜,经济条件不允许。
母亲忙完双抢,去三姨家山边割柴,三姨把自己家种的豇豆、茄子、辣椒等装半蛇皮袋给母亲带回家。
每天咸菜拌饭的日子,最高兴的事,看见母亲从三姨家带回各种蔬菜,让我家度过那段菜荒时间,这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对三姨心生感激之情,但一直没有给予回报。
进入中年的三姨,迎来人生一次厄运,三姨夫被检查出癌症,三姨的天空如塌下一样,在小城复查后,立即赶往上海治疗。
一年后,三姨夫丟下妻子和一双未成年的儿女,永远的离开了他至亲的人。
三年后,三姨母子仨个人回上海,三姨夫是回乡知青,当年,上海有项政策,对上海知青,他们的子女,有一名额返回上海,并拥有上海户口。
表弟成了名符其实的上海人,并学习了一技之长,表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找了一份高薪资工作。
住房,对于他们娘仨人是一个大问题,刚去上海时,正逢上海大改造,租住城中村,一年要搬几次家。
直到表妹结婚前,在上海买下第一套房子,三姨的生活,由初去上海时的颠沛流离,改变为相对平稳规律的居家生活。
三姨虽没有文化,但三姨勤奋,爱清洁,干家务内行,三姨从不让自己闲下来,在小区内干家政,挣点钱补贴生活。
表妹儿子出生后,三姨全身心在家带外孙,表妹夫妇在外打拼,三姨做表妹坚强的后盾,孩子上幼儿园,上学,三姨亲自接送。
如今古稀之年的三姨,外孙也大了,表妹夫妇放假,会领着一家人去国内外旅游,让全家人见识不同的风景和风土人情,三姨越活越年轻。
古语说‘人生,年轻时不论吃多少苦,都不为苦,有个幸福的晚年,才是人生的大满贯’,这也是三姨人生的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