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精读猫
大家后,今天为精读猫为您精读的书是《战国史》。
战国时代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
前后差不多跨越了两个半世纪。
这一时期对于之后2000年的中国古代历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思想方面。
在后世儒家正统的体系,战国的孟子地位崇高。
他的行善良知仁政还有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2000年君主制的道德风向。
再就是政治制度方面,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在战国时代登上舞台。
这套制度被后世王朝继承发展,前后长达2000多年。
夸张点说,如果没有战国时代,就没有我们后来熟悉的中国了。
那么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怎样的历史进程呢?
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先请历史大家杨宽的《战国史》这本著作是绝对绕不开的。
这本书将近60万字,有800页的篇幅。
是战国历史的一部巨著,超越了以往时代的同类作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首先,秦统一天下之后,把各个诸侯国的史书都给销毁了。
仅存的一点蛛丝马迹,保留在诸子百家的政治评论里边。
司马迁写战国历史的部分,就特别依赖纵横家留下的争论。
纵横家是战国时候的外交人士,他们编写的书籍大多是教人练习口才用的,里边少不了夸张的成分。
像这类问题,杨宽就做出了纠正。
扬宽早年熟读户籍,文献功底深厚。
从1941年开始,他就系统的整理战国史料,把能掌握的材料都拿来精心对比。复原了当时一些事件的本来面目。
1955年《战国史》出版问世。
对战国历史做了大量去伪存真的工作。其次,杨宽善用考古发现补充史料的不足,给人们一个了解战国历史的新图形。20世纪20年代,西方考古学进入中国,许多战国时期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这里边有都市的作坊,铜铁的矿坑,国君的墓葬,还有失传的几千年的文书。
有了这些东西,那些尘封已久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一部分内容在战国史中所占分量很高。
现在市面上的战国史是他的第三次修订版,是杨宽战国历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这本战国史有12章内容。
从农业经济到科技发展,从政治改革到思想交锋,应有尽有,堪称一部战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战国的历史核心就是一个字“变”。
下面我将通过5个和变有关的问题为你讲述本书的精华。
第一,
战国时代是怎么出现的?
第二,战国初期的改革浪潮是怎么展开的?
第三,
新兴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核心内容?
第四,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都有哪些特点?
第五,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又有着怎样的内容?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战国时代是怎么出现的?
战国时代的出现和春秋末年政治集团中卿大夫阶层的崛起有关。
先来说说什么是卿大夫阶层。
西周的时候,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和统治权分配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
这就有了诸侯。
接下来,诸侯也按照同样的原则,在自己的领土内分封下去,就有了卿大夫这个阶层。
从地位上来说,卿大夫是贵族的第三个等级,地位仅次于天子和诸侯。
按当时的要求,每个等级都要效忠分封他的人。
所以诸侯是君、卿大夫是臣。
诸侯和卿大夫是君臣关系。
然而到了春秋末年,在几个主要的诸侯国里,卿大夫的势力比诸侯还大。
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国君。
这里边有些人实力甚至还要大过第一等级的周天子。
这种地位和实力之间的激烈冲突,就是卿大夫阶层的崛起了。这样的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呢?
等级制度崩溃的第一步,首先是天子的没落。
西周中后期,周天子屡战屡败,最后连渭河流域的老本儿都丢了。
周平王东迁洛阳,王室实力大损,权威开始受到诸侯的挑战。
举个例子,春秋早年郑国和周王发生了纠纷。
周天子带兵前来征讨。
要是在过去郑国这样一个小国,哪儿敢和王室对抗?
结果这一次,周天子不仅打了败仗,自己在阵前还中了一箭颜面扫地。
天子没落之后,接下来就轮到诸侯了。
春秋中后期,各国政局不稳。
诸侯的继承权往往需要卿大夫的支持才能实现。
像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背后都有支持他们的卿大夫家族。
另外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军事外交活动频繁,卿大夫不是带兵出征,就是作为使者出使谈判。所以内内外外他们都是政治的核心。
这些人手腕高明逐渐夺取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卿大夫夺取权力有两个重要的手段。
第一个是改变田制,调整赋税,获得国人的支持,国人是当时各国有政治发言权的自由民,田地是他们的重要财产,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倾向。
春秋末年,吴国和楚国大战,夹在中间的陈国被迫选边站队。
当时陈国的国君就要国人表态,到底加入哪一方?
结果田地靠近吴国的人,就支持吴国,靠近楚国的人就支持楚国。
国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卿大夫要想获得支持,自然也要在田地上做文章。
春秋早期,各个诸侯国原本的土地制度叫做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的村舍经济。
这种制度以村落为单位,把田地分为公田,还有分给个人的份力,每个村子的人必须先在公田上劳动,为贵族领主提供收入。
到了春秋末年,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有能力在井田之外开垦属于自己的私田。
井田里的土地没人认真打理,很快就荒废了。
面对这一局面,卿大夫们干脆顺水推舟,在自己的领地上承认土地私有,把原本的公田和份地也彻底分给个人,所有土地按亩纳税。
这么做的人里边儿,晋国的六卿比较有名。
春秋末期,晋国由6个卿大夫家族轮流执政。
历史上把他们叫6卿。
6卿在各自的领土上废除井田制度,实行按亩缴税的新办法。
其中韩氏、魏氏和赵氏三家改变了土地的度量单位。
把一亩地对应的实际面积扩大了一倍左右。
这样征收的物资相当于减了半。
地是自己的,生产出来的东西更多归自己所有。这样的好事谁不支持?
大量的国人很快倒向了韩、赵、魏三家,成了他们瓜分国军权力的基础。
接下来第二个方面就是夺取诸侯的军权。这里边比较典型的就有鲁国。
春秋末年,鲁国有3个卿大夫。历史上把他们叫做三桓。
三桓把原本属于国军的军队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连同供养这些军队的土地和民众,也被三家彻底分了。
鲁国的国君这下没的收入,只好靠三家进贡过日子。
后来几任国君都想借助外国的力量,驱除三桓,把权力收回来,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网友评论